出血热症状有哪些
出血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症状,发热期有发热及中毒症状,低血压休克期有低血压及休克表现,少尿期有尿量减少及内环境紊乱情况,多尿期有尿量增多及水电解质失衡现象,恢复期有体力恢复及可能存在并发症等情况
一、发热期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起病急骤,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部分患者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不同人群中,儿童发热可能相对更急骤,且体温波动可能更明显;老年人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需密切监测。发热时患者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等表现,生活方式上可能因发热导致活动减少。
2.中毒症状:患者可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症状。头痛一般为全头部胀痛;腰痛多为双侧腰部酸痛;眼眶痛表现为眼球后疼痛。同时,患者还可有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嗜睡等。
二、低血压休克期症状
1.低血压: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患者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不同年龄人群对低血压的耐受不同,儿童可能更早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表现;老年人则可能因基础疾病,在低血压时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等并发症。
2.休克:当低血压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休克,患者表现为血压显著下降、脉搏细速甚至不能触及、呼吸急促、神志恍惚等。此时需要关注患者的循环状况,及时评估休克程度。
三、少尿期症状
1.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患者可出现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等表现。由于尿量减少,体内代谢废物排出受阻,可能导致血钾升高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儿童肾脏功能相对不成熟,在少尿期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相关的严重后果。
2.内环境紊乱:可出现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酸中毒等。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低钠血症可引起乏力、嗜睡甚至昏迷等;酸中毒则表现为呼吸深快等。
四、多尿期症状
1.尿量增多: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24小时尿量可达2000ml以上。在多尿早期,氮质血症可能仍存在,而到多尿后期,水电解质可能出现失衡,如低钾、低钠等。老年人在多尿期由于肾脏浓缩功能差,更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
2.水电解质失衡:由于大量尿液排出,可导致钾、钠等电解质丢失,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患者可表现为乏力、腹胀、精神萎靡等。
五、恢复期症状
1.体力恢复:经过多尿期后,患者尿量逐渐恢复正常,体力开始逐渐恢复。但不同人群恢复速度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注意营养的补充;老年人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需要逐步增加活动量。
2.并发症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在恢复期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如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遗留问题,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