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和急性荨麻疹区别
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通常在6周内,多由外界短期接触过敏原引起,症状持续时间短,用抗组胺药物治疗需去除诱因;慢性病程超6周,与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症状时轻时重,需抗组胺药物长期维持治疗并找潜在病因干预,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一、定义与病程
1.急性荨麻疹: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皮肤过敏反应,病程通常在6周以内。多由某种诱因(如食物、药物、感染等)快速引起,起病急,皮肤会出现风团、红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2.慢性荨麻疹:风团及红斑反复发生,病程超过6周甚至数月、数年。其诱因相对较隐匿,可能与自身免疫、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特点
1.症状持续时间:急性荨麻疹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可自行消退,但新的风团可能不断出现;慢性荨麻疹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迁延。
2.风团特征:两者风团表现相似,但慢性荨麻疹的风团可能更持久,瘙痒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风团出现时间可能与生物钟等因素相关,比如有些患者夜间风团发作更频繁,这可能与夜间人体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而急性荨麻疹的风团消退相对较快。
三、病因差异
1.急性荨麻疹常见病因:多与外界短期接触的过敏原有关,如进食鱼虾、坚果等易过敏食物,使用青霉素等药物,或被蚊虫叮咬、感染病毒等。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添加辅食等接触新食物而引发急性荨麻疹,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新接触物质更易产生过敏反应有关;而青壮年可能因药物使用不当或接触特定环境过敏原发病。
2.慢性荨麻疹常见病因:与自身免疫因素关系密切,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易合并慢性荨麻疹;还可能与慢性感染灶有关,像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引发慢性荨麻疹;内分泌紊乱也是常见原因,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这与女性特殊的生理周期和内分泌调节机制相关。
四、治疗原则
1.急性荨麻疹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因,如明确是食物过敏则避免再次食用该食物。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第一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等,但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对于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等相对嗜睡不良反应较轻。儿童患急性荨麻疹时,应选择适合儿童的抗组胺药物剂型,如糖浆剂等,以保证用药安全,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
2.慢性荨麻疹治疗:抗组胺药物治疗是基础,但部分患者需要较大剂量或联合用药。由于慢性荨麻疹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可能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潜在的慢性病因并进行干预,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慢性荨麻疹患者,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因为妊娠期用药需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发育的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