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一定要做胃镜吗
胃痛不一定立即做胃镜,症状较轻稳定、老年基础病多者可先非胃镜方式;出现报警症状、40岁以上新发胃痛、长期胃病史症状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伴胃痛者建议做胃镜。
一、不一定需立即做胃镜的情况
1.症状较轻且稳定的情况:若患者胃痛症状较轻,发作不频繁,且通过初步问诊、简单体格检查等初步判断可能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相对明确且病情稳定的情况。例如,年轻女性,平时生活规律,无长期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特殊病史,偶尔因进食不当出现轻度胃痛,经医生评估后,可先尝试通过调整饮食(如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规律进食等)、观察症状变化等方式处理,不一定马上进行胃镜检查。从流行病学角度看,此类功能性胃肠病在人群中比例较高,多数通过保守观察等非侵入性措施可缓解。
2.老年人基础疾病多的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若本身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重度贫血等,进行胃镜检查有较高风险。此时需综合评估胃镜检查的必要性与风险,若患者胃痛症状相对不紧急,可先通过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超声了解肝胆胰等情况、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等,再谨慎决定是否进行胃镜。因为老年患者耐受胃镜检查的能力下降,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权衡。
二、建议做胃镜的情况
1.报警症状出现时:当患者出现一些报警症状时,如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呕血、黑便、吞咽困难、贫血等。例如,患者出现持续黑便,提示可能存在上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部位可能在胃或食管等,此时需通过胃镜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从临床研究来看,有报警症状的患者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报警症状者,胃镜能直接观察病变情况,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2.年龄因素相关情况:年龄在40岁以上且既往无胃病史的新发胃痛患者,需警惕胃部肿瘤等严重疾病。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胃部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率升高,胃镜可以直观地查看胃黏膜情况,发现早期病变。例如,一位50岁的男性,近期出现胃痛,无明显诱因,此时进行胃镜检查有助于排查是否存在胃癌等严重病变。
3.有长期胃病史且症状改变时:对于有长期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病史的患者,若胃痛的性质、频率、程度等发生明显改变。比如,原本规律的胃溃疡患者,近期胃痛发作频繁,疼痛程度加重,发作时间无规律等,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需要通过胃镜检查了解胃黏膜的最新情况,看是否有溃疡恶变等情况。萎缩性胃炎患者定期胃镜检查有助于监测病情进展,早期发现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
4.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且有胃痛症状时: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一定都需要立即胃镜,但如果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且有胃痛症状,在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有时也需要胃镜检查了解胃黏膜基础情况,同时在根除治疗后,胃镜复查也可评估治疗效果等。例如,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伴有胃痛,先通过胃镜查看胃黏膜有无明显病变,再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治疗后再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恢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