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梗阻型便秘是因盆底肌协调障碍或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等致排便困难,常见症状有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减少、肛门直肠堵塞感、需手法辅助排便等,不同人群在各症状上表现有差异及受不同因素影响。
排便费力:患者在排便时需花费很大力气,感觉粪便难以排出。这是因为盆底肌等相关肌肉在排便时不能正常松弛或协调收缩,使得排便过程受阻。例如,部分患者每次排便都要持续较长时间,使出浑身解数仍感觉粪便难以通过肛门。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排便时哭闹、用力屏气等;成年人则会明显感觉到排便时的费劲程度;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更容易出现排便费力的情况,且可能因长期排便费力而产生心理上的焦虑等情绪。
排便不尽感:患者排便后仍感觉直肠内有粪便未排净,总有坠胀感。这是因为直肠末端的感受器不能正常感知粪便已排净,或者肛门括约肌等结构功能异常导致粪便残留。比如,有的患者排便后过一会儿又觉得还想再排,但又排不出来多少。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有所不同,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这种排便不尽感;有相关病史如肠道手术史等的人群,由于肠道结构或功能改变,也可能更容易出现该症状。
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但粪便不一定干结。这是因为出口梗阻导致粪便排出不畅,即使有一定量的粪便生成,也难以顺利排出,从而使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正常排便次数标准略有不同,儿童排便次数相对较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成年人一般每周3-21次都算正常范围,若低于3次则需考虑出口梗阻型便秘等可能;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减慢等原因,本身排便次数可能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明显减少且伴有其他出口梗阻型便秘症状时需警惕。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低纤维饮食、水分摄入不足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有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的人群也可能因相关神经调控异常导致排便次数减少。
肛门直肠堵塞感:患者自觉肛门直肠部位有堵塞,影响排便。这是由于直肠肛门区域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粪便通过受阻,产生堵塞的感觉。例如,部分患者会描述肛门处好像有东西堵住,导致排便困难。在特殊人群中,孕妇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直肠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肛门直肠堵塞感;患有肛肠疾病如痔疮、直肠脱垂等的人群,本身就存在肛门直肠区域的病变,也更容易出现这种堵塞感。
需手法辅助排便:部分患者需要用手按压腹部、抠挖肛门等方式辅助排便。这是因为出口梗阻使得自身的排便力量不足以将粪便排出,必须借助外力来帮助排便。比如,有的患者用手按压肚子来增加腹压协助排便,或者用手指抠挖肛门来掏出粪便。对于儿童来说,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的出口梗阻性因素可能会出现;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更依赖这种手法辅助排便;有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排便肌肉控制障碍的人群,也往往需要借助手法辅助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