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沟通、语言发展、行为和兴趣方面均有异常表现,社交沟通上眼神交流异常且缺乏社交回应;语言发展存在发育迟缓和运用异常;行为上有刻板重复行为且对环境变化敏感;兴趣方面表现为兴趣范围狭窄。
一、社交沟通方面的表现
1.眼神交流异常:孤独症儿童往往在婴儿期就表现出眼神交流缺乏,比如在家长与其对视时,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有回应性的注视,年龄稍大后依然难以主动与他人进行目光接触,在交流时很少看向对方的眼睛,这会影响正常社交互动的建立,因为眼神交流是社交沟通的重要基础,缺乏正常的眼神交流可能导致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等。
2.缺乏社交回应:对他人的呼唤、招呼等往往没有及时的回应,比如叫其名字时,可能没有像正常儿童那样迅速转头或者给予相应反应,在集体活动中也不善于参与社交互动,不懂得与同伴分享、合作等基本社交行为,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交场景,这是由于其社交认知和社交技能发展存在障碍所致。
二、语言发展方面的表现
1.语言发育迟缓:部分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可能在该说话的年龄阶段不能发出有意义的词汇,或者语言表达能力很差,词汇量匮乏,不能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例如,正常2-3岁儿童能说简单短句表达自己想要某个东西等,而孤独症儿童可能到这个年龄还只能发出简单的单音或者完全不会说话。
2.语言运用异常:即使有语言能力,也可能存在语言运用方面的问题,比如刻板重复地使用语言,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或者自己固定的话语内容,缺乏情景性语言,不能根据不同的场景和交流对象来使用合适的语言,可能出现自言自语、语言内容与当时情境不匹配等情况,这与他们的社交认知和语言理解障碍相关,不能将语言与实际生活场景有效联系起来。
三、行为方面的表现
1.刻板重复行为:常见的有刻板地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动作,而且这些行为往往会反复出现,不受自己控制,他们会专注于这些刻板行为,对其他事物缺乏兴趣。例如,长时间不停地旋转自己手中的玩具,并且很难被打断,这种刻板重复行为是由于大脑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行为模式异常,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活动参与。
2.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对生活环境中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比如家具的摆放位置改变、日常活动顺序的调整等,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焦虑,甚至出现情绪爆发等情况。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难以应对非预期的环境改变,从而通过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适。
四、兴趣方面的表现
1.狭窄的兴趣范围:通常会对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事物表现出过度的专注和强烈的兴趣,比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如车轮状的物品),反复观看某一部动画片等,而且这种兴趣非常狭窄,局限于特定的对象或活动,对其他广泛的事物缺乏兴趣,这与正常儿童兴趣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不同,是孤独症儿童在兴趣领域的典型表现,可能与他们的神经发育特点导致的注意力聚焦方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