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怎么防治
预防新冠病毒可通过接种疫苗、养成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社交距离、维持健康生活方式;感染后需隔离观察、监测症状、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加重或有严重症状及时就医,特殊人群感染后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1.接种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预防感染及减轻感染后症状严重程度的有效措施,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及疫苗供应等接种相应的新冠疫苗,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尤其对老年人等高危人群保护作用明显。
2.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手段,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搓手时间不少于20秒,能有效清除手上可能沾染的病毒;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因为病毒可能通过这些部位侵入人体;保持居住环境的通风换气,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建议不少于30分钟,可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3.社交距离: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降低感染风险。
4.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适度运动,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周坚持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每天建议7-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
二感染后的应对
1.隔离观察:一旦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应立即进行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防止病毒传播。隔离期间要单独居住,使用单独的卫生间等生活设施。
2.症状监测:密切监测自身症状变化,包括体温、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等。如果出现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8.5℃且经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仍不缓解)、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3.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降温;对于咳嗽症状,可适当饮用温水缓解,若咳嗽严重影响休息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的止咳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维持身体水电解质平衡。
4.就医指导:如果病情加重或出现上述严重症状,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在就医过程中要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感染后更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这类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出现异常应尽快就医。例如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更加严密的监测和及时的医疗干预;儿童感染后虽然多数症状相对较轻,但也有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孕妇感染后也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