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皮试过敏咋办
皮试过敏判断依据是注射后20分钟观察局部及全身反应,如出现特定红晕、硬结等或过敏性休克表现判定过敏。替代方案有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一般不需皮试)和脱敏注射法(谨慎使用)。后续要记录观察,对不同人群有健康指导,注射后加强观察儿童等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相关情况和后续措施。
一、皮试过敏的判断与评估
1.观察皮试反应:破伤风皮试通常采用破伤风抗毒素(TAT)皮内试验,一般在注射后20分钟观察结果。若皮试部位出现红晕、硬结,直径超过1.5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则判定为皮试过敏。不同年龄人群的皮试反应判断标准基本一致,但儿童由于皮肤敏感度等因素可能需要更细致观察,不过判断核心指标是基于上述的局部及全身反应表现。对于有过敏病史或特殊疾病史的人群,皮试过敏的判断需结合其基础病情综合评估,比如本身有严重过敏性疾病的患者,皮试时更易出现强烈反应。
二、替代方案选择
1.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被动免疫制剂,对于皮试过敏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它是由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再经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的健康人血浆,经提取、灭活病毒制成,能直接提供抗体,中和破伤风毒素。其优势在于一般不需要皮试,避免了皮试过敏带来的问题。但需要注意,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时需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选择剂量等,对于儿童要严格按照儿童体重对应的剂量标准来使用,以确保达到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同时要关注是否有过敏体质等情况,因为虽然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过敏反应相对较少,但仍存在个体差异。
2.脱敏注射法(谨慎使用):对于曾有过TAT皮试过敏,但又确实需要注射TAT的患者,可考虑脱敏注射法。该方法是将TAT分为多次小剂量注射,逐步增加剂量。但此方法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在脱敏过程中仍可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儿童由于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全,采用脱敏注射法时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加谨慎,医护人员要做好抢救准备,并且要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后续处理与注意事项
1.记录与观察:无论是选择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还是采用脱敏注射法,都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皮试过敏情况、后续处理方案以及患者在后续观察期间的反应。对于儿童,要加强观察频次,因为儿童对药物反应的耐受性和成人不同。例如在注射后要每隔15-30分钟观察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局部反应等情况,持续至少2小时,确保没有迟发的过敏反应发生。
2.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破伤风的危害性以及所采取的替代处理方案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的指导重点,比如对儿童,要告知家长在后续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注射部位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提醒其遵循基础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如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观察血压变化等,并且要强调按照医嘱进行后续可能的破伤风预防相关后续措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