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得了疟疾
疟疾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询问和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有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不同疟原虫表现有差异,儿童和老年人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流行病学史需询问旅居史、蚊虫叮咬史等;实验室检查有血涂片检查(找疟原虫确诊)、疟原虫核酸检测(灵敏度高,早期诊断有价值)、血清学检查(回顾性诊断,辅助不典型患者)。
一、临床表现评估
疟疾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寒战期可持续10分钟至2小时,随后进入高热期,体温可迅速上升至39℃甚至更高,持续2-6小时,之后进入大汗期,体温骤降,可伴有大量出汗,持续1-2小时。不同疟原虫引起的疟疾临床表现略有差异,间日疟和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不规律且病情相对严重,可能出现脑型疟等严重并发症。年龄较小的儿童患疟疾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老年人患疟疾时,可能症状相对隐匿,易被忽视。
二、流行病学史询问
了解患者是否有疟疾流行区的旅居史,包括近期是否到过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等疟疾高发地区。同时,询问患者是否有被蚊虫叮咬的经历,因为疟疾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对于生活在疟疾流行区的人群,即使没有明确的外出旅居史,也需要考虑当地蚊虫传播的可能性。女性在妊娠期间感染疟疾可能会对自身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要特别询问相关情况。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疟疾后,病情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而更加复杂。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涂片检查:是确诊疟疾的重要方法。取患者外周血制作薄血涂片和厚血涂片,经吉姆萨或瑞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如果能发现疟原虫的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或配子体等形态,即可确诊疟疾。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在血涂片中的形态具有各自的特点,如间日疟原虫的环状体胞质蓝色,环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核1个;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通常在红细胞边缘,形态多样,配子体呈新月形或腊肠形。对于儿童患者,采血相对困难,但可以采用合适的采血方法获取足够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查。
2.疟原虫核酸检测(PCR等方法):该方法灵敏度较高,对于血涂片检查阴性但高度怀疑疟疾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通过检测疟原虫的核酸,可以更早地发现感染情况,尤其是在感染早期血涂片中疟原虫数量较少时。在流行病学调查等情况下也常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测。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相似,但需要注意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符合检测要求。
3.血清学检查: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主要用于疟疾的retrospective诊断,即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患者发病时间较久后回顾性判断是否感染过疟疾。一般不作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但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且血涂片检查阴性的患者有辅助诊断价值。血清学检查受感染时间等因素影响,在分析结果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血清学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考虑孕期生理变化对抗体产生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