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发烧时要及时监测体温,明确不同部位正常体温范围及发烧判断标准;要补充水分,可通过喝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儿童需少量多次补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遵循相应原则并注意特殊人群饮食;体温未超38.5℃可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等并调节环境;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等严重症状及特殊人群要及时就医。
一、及时监测体温
1.体温测量方法:使用合适的体温计,如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儿童可选择腋下或口腔测量(需注意口腔测量的安全性),成人可选择腋下或口腔、直肠测量。直肠测量相对准确但可能引起不适。
2.体温范围判断:正常体温范围因测量部位有所不同,腋下体温正常范围一般为36℃~37℃,口腔体温正常范围为36.3℃~37.2℃,直肠体温正常范围为36.5℃~37.7℃。当胃肠炎患者体温超过37.3℃时可视为发烧。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波动可能相对较大,需密切关注。
二、补充水分
1.补水原因:胃肠炎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同时疾病可能导致呕吐、腹泻,容易引起脱水。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
2.补水方式:可以饮用适量的温开水,也可以选择口服补液盐溶液,口服补液盐溶液能更好地补充因呕吐、腹泻丢失的电解质。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给予补水,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呕吐。
三、调整饮食
1.饮食原则:在胃肠炎发烧期间,饮食应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辣椒等。可以选择一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小米粥、面条、软米饭等。
2.特殊人群饮食注意: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胃肠炎发烧时更要注意饮食调整。婴儿的话,如果是母乳喂养,可继续母乳喂养,但要注意喂养频率和量;如果是人工喂养,可适当稀释奶粉。对于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且要保证营养的摄入。
四、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未超过38.5℃等情况)
1.散热方法:可以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对于儿童,擦拭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冻伤。也可以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帮助降低体温。
2.环境调节: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4℃左右,让患者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有利于身体散热。
五、及时就医的情况
1.出现严重症状:如果胃肠炎发烧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8.5℃且经物理降温等处理后长时间不下降)、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进水、剧烈腹痛、腹泻伴有脓血便、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例如,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要及时诊治;老年人出现意识模糊等情况也可能是病情恶化的表现,需尽快就医。
2.特殊人群情况:对于孕妇、婴幼儿、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胃肠炎发烧患者,即使症状相对不严重,也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因为这些特殊人群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病情变化可能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