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一般要怎么治疗
胃出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监测、禁食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依失血程度选输液输血)、止血治疗(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处理)、手术治疗(保守无效等情况考虑,依病因病情选术式,不同患者手术需特殊评估)。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与监测:患者需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特别注意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情况,因为儿童对失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老年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更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2.禁食与胃肠减压:急性胃出血时通常需要禁食,通过胃肠减压可以抽出胃内的血液和分泌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还能观察出血的情况。对于婴幼儿胃出血,胃肠减压的操作要更加轻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对患儿造成额外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胃肠减压过程中要注意对其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防止因腹压变化等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
二、补充血容量
1.输液输血选择:根据患者失血的程度补充血容量。轻度失血可输入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晶体液;中度及以上失血则需要输注红细胞悬液等血液制品。在儿童胃出血中,要严格按照儿科补液原则,根据患儿体重等情况精准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心肾功能不全等情况,补液时要密切关注心功能和肾功能,防止输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
三、止血治疗
1.药物止血:可使用一些止血药物,如抑酸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常用的抑酸剂有质子泵抑制剂等。对于不同年龄和病史的患者,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谨慎考虑,例如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其生长发育有影响的不恰当药物;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使用药物时要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2.内镜下止血:对于适合内镜检查的患者,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喷洒止血剂、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内镜下止血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胃出血患者效果较好,在操作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内镜操作方式,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四、病因治疗
1.针对不同病因处理:如果是胃溃疡引起的胃出血,需要进一步治疗胃溃疡,如根除幽门螺杆菌等;如果是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则需要针对肝硬化进行综合治疗,包括降低门静脉压力等措施。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异,例如女性患者如果是与月经周期等相关的特殊病因导致的胃出血要特殊考虑;有既往手术史的患者在治疗病因时要考虑手术对当前病情的影响等。
五、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如果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反复出血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和病情来选择,如胃大部切除术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要非常谨慎,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要全面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手术能够耐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