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通过症状观察法、体型观察及体位变化法、触诊法自测胃下垂,症状观察包括餐后不适表现(不同人群有差异)和腹痛特点(与进食、活动相关,不同人群需重视程度不同);体型上瘦长体型易患,体位变化时站立位症状明显、仰卧位缓解,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体位变化要谨慎;触诊时仰卧位双腿屈曲放松腹部,自己触诊要注意力度,儿童、孕妇触诊有特殊注意事项,自测怀疑需及时就医做X线钡餐检查明确诊断。
一、症状观察法
1.餐后不适表现:胃下垂患者在进食后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饱胀不适感觉,尤其是在进食量较多时更为显著。这是因为胃的位置下移,容纳食物的功能受到一定影响,食物在胃内排空时间延长,导致餐后饱胀感持续较久。对于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儿童胃下垂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儿童在进食后频繁出现腹部饱胀、不想继续进食的情况,也需要警惕胃下垂可能;成年人中,女性由于腹部解剖结构等因素相对更易发生胃下垂,所以女性在餐后如果经常有明显饱胀感要多加留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也更容易出现餐后饱胀,需关注自身症状。
2.腹痛特点:胃下垂患者可能会出现隐痛,疼痛的时间和程度不定。一般在进食后活动时疼痛较为明显,这是因为进食后胃内充满食物,重力作用使胃向下牵拉,活动时进一步刺激相关神经等导致疼痛。年龄较大的人群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可能与年轻人不同,所以年龄较大者出现这种与进食、活动相关的腹痛更要重视;有既往胃肠疾病病史的人群,本身胃肠功能基础较差,发生胃下垂后腹痛等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需要更谨慎判断。
二、体型观察及体位变化法
1.体型相关:瘦长体型的人相对更容易出现胃下垂,这类人群往往胸廓狭长,腹肌薄弱,使得胃的固定作用相对减弱。对于瘦长体型的人群要尤其注意自测胃下垂相关表现;不同性别中,瘦长体型的女性发生胃下垂的概率可能相对有一定特点,需要女性瘦长体型者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2.体位变化后的感觉:站立位时症状可能相对明显,而仰卧位时症状可缓解。可以尝试先站立一段时间后感受自身腹部不适等情况,再改为仰卧位观察症状变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进行体位变化时要缓慢进行,避免因体位变化过快导致头晕等其他不适而掩盖胃下垂相关症状;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在体位变化时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所以进行自测时要更加小心,最好有人陪同,且动作要缓慢轻柔。
三、触诊法
1.上腹部触诊:仰卧位,双腿屈曲,放松腹部,医生常用的触诊方法可自己尝试感受。一般胃下垂时,在上腹部可能摸到胃的边缘。但自己进行触诊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引起不适。儿童由于腹部组织较柔软,自己触诊可能不太准确,建议在家长陪同下由专业医生进行检查;孕妇因为腹部有特殊情况,触诊时要特别谨慎,最好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避免对胎儿等造成不良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自测只是初步判断,一旦自测怀疑有胃下垂,应及时就医,通过X线钡餐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X线钡餐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胃的位置等情况,是诊断胃下垂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