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排除不是出血热
排除出血热需从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排查,地域时间、接触史等属流行病学史排查内容,发热特点、出血表现、肾损害表现等属临床表现排查内容,血常规、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属实验室检查排查内容,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排查需更细致,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全面分析来准确排除是否为出血热。
一、流行病学史排查
1.地域与时间:出血热主要分布在某些特定的流行区域,且有一定的流行季节。若发病地区并非出血热流行区,且发病时间不在出血热高发时段,需考虑非出血热可能。例如,我国出血热高发于黑线姬鼠传播的以10-12月为高峰的地区,以及褐家鼠传播的以3-5月为高峰的地区,若发病地域和时间不在此范围内,需进一步排查。
2.接触史:出血热的传播与接触携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如鼠类)、其排泄物等有关。若没有与鼠类及其排泄物等的接触史,也可作为排除出血热的一个线索。比如,患者没有进入过鼠类出没频繁的环境,也没有接触过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等情况。
二、临床表现排查
1.发热特点:出血热典型发热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且发热过程中可能伴有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上胸部红)等表现。若发热不具有这些典型特征,如发热为不规则热,且没有三痛、三红表现,则需考虑非出血热。例如,有的患者发热仅为低热,且没有明显的头痛、腰痛等症状,与出血热典型发热表现不符。
2.出血表现:出血热患者可能有皮肤黏膜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表现。若没有这些出血表现,也有助于排除出血热。比如,患者体温升高,但皮肤黏膜没有出现异常出血点,牙龈也没有出血情况等。
3.肾损害表现:出血热患者会有肾损害相关表现,如蛋白尿、血尿、尿量改变等。若没有这些肾损害相关表现,也可作为排除依据。例如,尿常规检查没有发现蛋白尿、血尿等情况,尿量也没有明显异常改变等。
三、实验室检查排查
1.血常规:出血热患者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后期升高,且有血小板减少等表现。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无此类变化,则需考虑非出血热。例如,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血小板也在正常范围,与出血热患者血常规特点不符。
2.特异性抗体检测:出血热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通过血清学检测,若没有检测到出血热相关特异性抗体,也可辅助排除出血热。例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出血热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结果均为阴性,提示非出血热可能。
3.病毒核酸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出血热病毒核酸,若结果为阴性,也有助于排除出血热。比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病毒核酸,未检测到相关病毒核酸,可作为排除出血热的依据之一。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在排查时需更加细致,因为儿童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也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可能影响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排查。在整个排查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以及既往病史等全面分析,以准确排除是否为出血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