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怎么引起的
骨髓炎是由病原体感染骨髓等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其引起原因包括病原体感染途径和病原体类型两方面。感染途径有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病原体经血液循环播散,儿童因骨骼特点相对多见,免疫力低下人群风险高)、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致细菌直接侵入,高风险职业人群几率高)、邻近感染灶蔓延(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有足部基础疾病等人群风险大);病原体类型包括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特定情况的革兰阴性杆菌。
一、病原体感染途径
1.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中的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骨骼引发骨髓炎。例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感染灶,病原体可随血流到达骨组织。儿童由于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往往更为弯曲,形成血管襻,血液中的细菌更容易停滞,所以儿童血源性骨髓炎相对多见。在年龄方面,儿童骨骼生长活跃,血供丰富,细菌易在局部繁殖引发感染;而老年人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血源性感染也可能发生,但相对儿童比例较低。性别差异在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上无明显突出表现。生活方式方面,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其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血源性感染引发骨髓炎的风险更高。
2.创伤性感染
开放性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感染导致骨髓炎的原因。骨折后皮肤破损,外界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直接侵入骨折部位的骨骼。如果骨折伤口处理不及时、不彻底,就极易引发骨髓炎。对于有开放性骨折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严格进行伤口的清创等处理以降低感染风险。在生活方式上,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矿工等,容易发生外伤)的人群,创伤性感染引发骨髓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3.邻近感染灶蔓延
邻近的软组织感染可蔓延至骨骼引起骨髓炎。比如,足部的趾头炎、小腿的蜂窝织炎等,如果感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炎症可逐渐向周围骨骼蔓延。对于患有足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足)的患者,由于足部血液循环较差且容易发生感染,邻近感染灶蔓延引发骨髓炎的风险大大增加。年龄较大且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的身体修复和抵御感染能力相对较弱。
二、病原体类型
1.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骨髓炎较为常见的病原体。它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在骨组织中定植并引发炎症反应。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骨髓炎占相当大的比例,其感染后会引起骨组织的破坏、脓肿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2.链球菌
链球菌也是骨髓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不同类型的链球菌(如A组链球菌等)可通过不同的感染途径引发骨髓炎。链球菌感染后会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骨组织出现炎症性病变,影响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3.革兰阴性杆菌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创伤后合并肠道菌群移位等,革兰阴性杆菌也可引起骨髓炎。例如,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合并肠道内容物污染时,革兰阴性杆菌可能侵入骨组织引发感染。这类病原体感染引发的骨髓炎在治疗上可能相对复杂,因为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