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常见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可经皮肤黏膜创口等侵入。及时有效治疗有可能治好,预后与病原体(毒力弱预后好,耐药菌、毒力强预后差)、患者自身(新生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预后差,发现晚伴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差)相关。治疗有抗感染(据病原菌选药,早期经验用广谱后调整)和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营养、脏器功能等),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关键。
一、败血症是什么
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也可见于真菌等其他病原体。病原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创口、肠道、呼吸道等侵入人体血液循环。例如,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或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原体容易在血液中定植并引发炎症反应。
二、败血症能否治好
败血症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有可能治好的,但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影响预后的因素
1.病原体方面:如果是一些毒力较弱的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相对预后较好;而由耐药菌、毒力强的病原体所致的败血症,治疗难度较大,预后可能较差。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败血症治疗就更为复杂,预后相对有耐药性较弱菌株引起的败血症要差一些。
2.患者自身情况
年龄: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患败血症时病情往往较为凶险,预后相对成人可能更差;而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也会影响预后。比如,新生儿败血症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老年人败血症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基础疾病:本身患有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败血症时预后通常不佳。因为基础疾病会削弱患者的免疫力,使得身体难以对抗病原体的侵袭,而且治疗败血症的一些药物可能与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等。
感染发生时的状态:如果败血症发现较晚,已经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会大打折扣。例如,败血症患者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情况时,治疗难度增大,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
(二)治疗手段及效果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早期通常会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然后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调整用药。例如,对于革兰阳性菌感染,可能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对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可能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通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控制病原体的感染,从而使病情得到缓解。
2.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维持重要脏器功能等。比如,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以保证患者机体的能量需求,这对于患者免疫力的恢复等非常重要;对于出现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如出现心功能不全时进行相应的心脏支持治疗等。通过综合的支持治疗,帮助患者改善一般状况,提高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促进病情的好转。
总体而言,败血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早期诊断、及时且合理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