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该如何诊断
疟疾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流行病学史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观察一般情况、检查脾脏和肝脏;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疟原虫检查(厚、薄血膜涂片)、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各有特点及应用场景,特殊人群需结合多种检查综合判断。
一、病史采集
1.流行病学史:了解患者是否来自疟疾流行区,包括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等疟疾高发地区,以及近期是否有前往这些地区的旅行史,因为疟疾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流行区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对于儿童来说,若生活在疟疾流行地区且有蚊虫叮咬经历,需重点排查疟疾可能。女性在孕期若有疟疾流行区旅行史,也需密切关注疟疾相关症状。
2.症状表现:询问患者是否出现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等症状。疟疾的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寒战,持续数分钟后体温迅速升高,可达39℃以上,伴有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之后体温可自行骤降,大量出汗。不同类型的疟疾症状略有差异,间日疟和卵形疟常复发,症状间隔时间相对固定;恶性疟症状相对严重,可出现昏迷等重症表现。对于儿童,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仔细询问家长相关表现。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疟疾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等情况。测量体温,了解发热的程度和规律,恶性疟患者体温波动可能不典型。检查皮肤,看是否有贫血貌,因为疟疾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引起贫血。
2.专科检查:重点检查脾脏和肝脏,疟疾患者常出现脾脏肿大,初期可触及,随着病情进展脾脏可进行性肿大;肝脏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这与疟原虫在肝脏和红细胞内的繁殖有关。对于儿童,检查脾脏和肝脏时要轻柔,避免造成患儿不适。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偏低,单核细胞增多,这是因为疟原虫感染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血细胞变化。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常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疟原虫检查
厚血膜涂片:是诊断疟疾的重要方法,阳性率较高。通过将血液涂抹在玻片上,经染色后镜检,可发现疟原虫的形态。不同种类的疟原虫有其特定的形态特征,如间日疟原虫环状体可见红细胞内有一个或多个环状结构等。
薄血膜涂片:也可用于疟原虫检查,能识别疟原虫的种类和发育期,但阳性率相对厚血膜涂片低一些。对于疟疾流行区的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多次进行疟原虫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血清学方法可检测疟原虫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2周出现抗体,可用于疟疾的辅助诊断,尤其是流行病学调查和复发病例的诊断。但血清学检查不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在特殊人群中,如免疫功能低下者,血清学检查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4.分子生物学检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检测血液中的疟原虫DNA,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检测出少量的疟原虫感染,对于低原虫血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在疟疾流行区的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中,PCR检测可更早发现感染情况,为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