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有诸多特点,腹痛为突发剑突下或上腹部钻顶样剧痛、具间歇性且反复发,部位多在剑突下或稍偏右;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呕吐(多数伴,重者吐胆汁或蛔虫)、食欲减退;体征发作时腹部体征与症状不一致,早期仅轻度压痛,后期有并发症时可有相应表现;其他表现包括部分患者发热(低热至中度,感染重可更高)、少数患者出现轻度黄疸(因胆道梗阻或炎症致胆汁排泄不畅)。
1.腹痛表现
疼痛性质:突发的剑突下或上腹部钻顶样剧痛是其典型表现,疼痛程度剧烈,患者常辗转不安、大汗淋漓。这种钻顶样疼痛是由于蛔虫在胆道内活动,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引起,相关研究表明,约90%以上的胆道蛔虫病患者会出现此类剧烈腹痛症状。疼痛具有间歇性,发作时疼痛难忍,缓解时可如常人,但可反复多次发作。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为常见,可能与儿童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有关;从性别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上,不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发病风险。
疼痛部位:疼痛部位多在剑突下或稍偏右,这是因为蛔虫常钻入胆总管等胆道系统的部位,刺激相应神经导致疼痛定位在此区域。
2.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出胆汁甚至蛔虫。这是由于蛔虫刺激胆道及胃肠道,引起胃肠道蠕动紊乱所致,研究发现约80%以上的胆道蛔虫病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表现。对于儿童患者,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特别关注其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在生活方式上,若患者在发病前有进食不洁食物等情况,更容易引发胃肠道反应。
食欲减退:患者往往食欲明显减退,这是因为胆道蛔虫病导致胆道梗阻及胃肠道功能紊乱,影响了消化和食欲调节功能,约7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现象。
3.体征表现
腹部体征:发作时腹部体征与症状不一致是其特点之一。腹部可仅有剑突下或稍偏右轻度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这是因为早期蛔虫刺激胆道引起的炎症反应相对较轻,尚未导致明显的腹膜炎表现。但随着病情进展,若出现胆道感染、胆管炎等并发症时,可出现右上腹压痛、肌紧张甚至反跳痛等表现。从年龄来看,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需更细致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胆道疾病史者,发病时体征可能不典型,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4.其他表现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这是因为蛔虫作为异物进入胆道后,可引起胆道感染,从而导致发热。一般体温在37.5℃-38.5℃左右,但如果感染较重,体温可更高。不同年龄患者对发热的耐受及应对方式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对于老年患者,发热可能掩盖其他病情变化,需谨慎对待。
黄疸: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多为轻度黄疸,是由于蛔虫阻塞胆道或引起胆道炎症导致胆管梗阻,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程度一般较轻,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不同性别患者在黄疸出现的概率上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黄疸出现时需警惕病情加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