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外阴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局部药物治疗、全身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等;局部药物治疗有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咪康唑制剂)、制霉菌素制剂;不能耐受局部用药等可选用全身药物氟康唑;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儿童患者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妊娠期以局部治疗为主,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血糖,儿童患者优先局部温和治疗并注意卫生等。
一、一般治疗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盆及毛巾均应用开水烫洗。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霉菌生长繁殖。
二、局部药物治疗
(一)唑类抗真菌药物
1.克霉唑制剂:可选用克霉唑栓,每晚1粒(150mg),连用7日;或每日早、晚各1粒(150mg),连用3日;也可选用克霉唑泡腾片,1粒(500mg)单次用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影响其代谢过程。有研究表明,克霉唑制剂对霉菌性外阴炎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缓解瘙痒、红肿等症状。
2.咪康唑制剂:如咪康唑栓,每晚1粒(200mg),连用7日;或每晚1粒(400mg),连用3日;也可选用咪康唑乳膏局部涂抹。咪康唑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影响真菌固醇的生物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咪康唑制剂对霉菌性外阴炎的治疗有效率较高。
(二)制霉菌素制剂
制霉菌素栓,每晚1粒(10万U),连用10-14日。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以致重要细胞内容物漏失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三、全身药物治疗
对于不能耐受局部用药、未婚女性及不愿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用全身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氟康唑,单次口服150mg。氟康唑能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阻碍真菌细胞膜主要固醇类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并改变其通透性,以致重要的细胞内物质外漏,发挥抗真菌作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霉菌性外阴炎的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局部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可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克霉唑制剂等。应避免全身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除非有明确指征且受益大于潜在风险。因为妊娠期女性的生理状态特殊,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会影响霉菌的生长,而局部用药相对更安全,能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减少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二)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并发霉菌性外阴炎,此类患者除了针对外阴炎进行抗真菌治疗外,必须积极控制血糖。严格的血糖控制能从根本上减少霉菌的滋生环境,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复发风险。需要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糖方案,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合适的降糖药物等综合措施来管理血糖。
(三)儿童患者
儿童霉菌性外阴炎相对较少见,多与卫生习惯不良、接触被污染的衣物等有关。治疗时应优先考虑局部温和的抗真菌治疗,避免使用刺激性强或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要注意保持儿童外阴清洁,穿着棉质宽松内裤,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清洗外阴等,同时要避免儿童搔抓外阴,防止病情加重或继发其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