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低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部分患者会反复低热,37.3-38℃左右,还可能有干咳、乏力等表现,部分有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其他可致反复低热的疾病有细菌感染(如肺结核、布鲁氏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鉴别可通过流行病学史、相关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反复低热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低热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反复低热情况,一般体温在37.3~38℃左右,但并非所有反复低热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除低热外,还可能伴有干咳、乏力等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
二、其他可引起反复低热的疾病
1.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除反复低热外,还可能有盗汗、乏力、咳嗽咳痰等症状,咳嗽可能会有血丝;布鲁氏菌感染也可导致反复低热,常伴有肌肉关节酸痛等表现。
2.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除低热外,还会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能出现反复低热,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情况。
3.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率增高,也可能出现低热,同时伴有心慌、手抖、多汗、多食易饥、体重减轻等症状。
三、鉴别诊断方法
1.流行病学史:询问患者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比如是否近期去过疫情高发地区、是否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有密切接触等。
2.相关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若为阳性则提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这是明确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往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会有相应的血常规异常改变。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有助于排查肺结核等结核杆菌感染性疾病。
自身抗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来辅助诊断。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通过甲状腺功能测定来明确。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反复低热时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如果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低热,要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可通过适当增加饮水量、进食含水分多的食物来预防脱水等情况;若考虑其他疾病,如细菌感染导致的低热,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的检查及可能的治疗措施,由于儿童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需格外谨慎。
2.老年人:老年人反复低热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比如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年人,低热可能是基础病加重或合并其他感染等情况引起。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及老年人的一般状况,如意识、饮食等,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
3.孕妇:孕妇反复低热需谨慎对待,因为涉及胎儿安全,要详细询问病史及接触史等,进行相关检查时要考虑到对胎儿的影响,明确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适的处理,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