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荨麻疹怎么治疗
荨麻疹的防治需从避免诱因入手,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治疗针对紧急情况,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式并注意相关问题。
一、避免诱因
首先要尽可能找出导致荨麻疹的诱因并避免,如食物(鱼、虾、蟹、蛋类等)、药物(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吸入物(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接触物(植物、化妆品、金属饰品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情绪波动、紧张等)、系统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诱因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与食物、感染关系更密切,成人可能与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联更多,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排查相关诱因。
二、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可缓解风团和瘙痒症状。包括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等)和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相对副作用较少,嗜睡等不良反应较轻,更适合日常使用。不同年龄患者选择有差异,儿童需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抗组胺药,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成人则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三、其他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病情严重、伴有喉水肿等严重情况的患者,如泼尼松等。但糖皮质激素不宜长期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不良反应,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患者使用需谨慎评估。
免疫抑制剂:对于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在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使用时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如肝肾功能等,特殊人群使用更需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四、对症治疗
若患者出现喉水肿等紧急情况,需立即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等操作。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急救措施的实施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在急救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及药物剂量的准确把握。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荨麻疹患者在治疗时要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导致儿童嗜睡等,需避免影响儿童的日常活动和学习。同时要注意诱因的排查,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接触玩具等新物品而发病,要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等。
老年患者:老年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使用某些抗组胺药时要注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荨麻疹患者用药需非常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如避免诱因、局部冷敷等对症处理,若必须用药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哺乳期患者:哺乳期荨麻疹患者用药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婴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嗜睡、腹泻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