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夹板固定的方法
手腕骨折夹板固定需先评估伤情、准备材料,再经摆放位置、放置衬垫、放置夹板并固定、调整固定等步骤,固定后要定期复查、观察血液循环、适度功能锻炼、保持夹板清洁干燥。
一、准备工作
1.评估伤情:首先要明确手腕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等,这是选择合适夹板固定方法的基础。通过X线等影像学检查来准确判断骨折的具体状况,不同的骨折类型可能需要不同的夹板固定策略,比如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在夹板固定细节上会有差异。
2.准备材料:选择合适的夹板材料,常用的有木质夹板、塑料夹板等。夹板的长度应超过手腕关节上下各一个关节,宽度要能适应手腕的形状,保证固定时能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稳定作用。
二、具体固定步骤
1.摆放手腕位置:让患者取舒适体位,将受伤的手腕置于功能位,一般手腕背伸约20-30°,尺偏约10°,这样的位置有利于手腕功能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位置的摆放需更加精准,避免影响手腕正常的生长和功能发育。
2.放置衬垫:在手腕部位放置合适的衬垫,如棉花衬垫等,衬垫要平整,避免有褶皱,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同时防止夹板直接压迫皮肤造成损伤。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衬垫的选择和放置要更加谨慎,防止发生压疮等并发症。
3.放置夹板:将准备好的夹板放置在合适位置,一般在手腕的掌侧、背侧、桡侧和尺侧分别放置相应的夹板。掌侧夹板长度应从肘横纹至手掌远端,背侧夹板长度类似,桡侧和尺侧夹板要能覆盖手腕的相应侧面。通过布带等进行捆绑固定,捆绑时要松紧适度,以能容纳1-2指为宜,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在捆绑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手腕的血液循环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等,对于血液循环较差的患者,如患有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及时调整捆绑力度。
4.调整固定:固定完成后,再次检查手腕的位置是否正确,夹板的固定是否牢固,如有不合适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对于活动度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加强固定措施,但要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前提。
三、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1.定期复查:固定后要按照医嘱定期进行X线复查,观察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以及夹板固定的位置是否有变化。一般在固定后的1-2周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适当调整复查间隔。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折愈合较快,复查的频率可能相对要高一些。
2.观察血液循环:患者要注意自我观察手腕的血液循环状况,如出现手指肿胀、发白、发紫、疼痛剧烈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这是因为夹板固定过紧或局部肿胀等原因可能会影响手腕的血液循环,严重时可导致缺血性挛缩等严重并发症。
3.功能锻炼:在骨折固定的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手指屈伸等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对于儿童患者,功能锻炼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和恢复情况逐步增加锻炼强度。
4.保持夹板清洁干燥:要注意保持夹板的清洁干燥,避免夹板受潮发霉等情况。如果夹板被弄湿,应及时更换,防止影响固定效果和引起皮肤问题。对于长期卧床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更要加强对夹板的护理,防止发生皮肤感染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