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绞痛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包括安抚与包裹婴儿、腹部按摩、改变喂养方式;药物治疗有西甲硅油、消旋山莨菪碱、益生菌等;不同特殊人群如婴儿、儿童、成人有相应注意事项,婴儿非药物干预首选且药物使用谨慎,儿童药物使用遵医嘱且关注反应,成人综合自身情况选治疗方法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非药物干预
1.安抚与包裹:对于婴儿胃肠绞痛,可将婴儿包裹在温暖的毯子里,模拟子宫内环境,给予安全感,多数婴儿经此方式可缓解不适。研究表明,合适的包裹能通过物理约束减少婴儿的身体活动,从而减轻胃肠痉挛带来的不适感觉。
2.腹部按摩:以婴儿为例,家长可将双手温暖后,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婴儿腹部,每次按摩时间约5-10分钟,通过促进胃肠蠕动来缓解绞痛。有研究显示,适当的腹部按摩可调节胃肠动力,改善胃肠痉挛状态。对于儿童及成人,也可采用类似轻柔顺时针按摩腹部的方式,但力度需根据个体耐受情况调整。
3.改变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胃肠绞痛时,母亲需注意自身饮食,避免食用易产气或刺激性食物,如豆类、辛辣食物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通过母乳影响婴儿胃肠功能。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尝试更换低敏配方奶粉,部分胃肠敏感的婴儿更换奶粉后胃肠绞痛情况可得到改善。
二、药物治疗
1.西甲硅油:适用于婴儿因胃肠气体积聚导致的胃肠绞痛,西甲硅油可改变气泡表面张力,使气泡融合,促进气体排出,从而缓解胃肠痉挛引起的不适。研究发现,西甲硅油能有效减少婴儿胃肠道内的气泡数量,减轻腹胀和胃肠绞痛症状。
2.消旋山莨菪碱:成人出现胃肠绞痛时,在医生评估后可考虑使用消旋山莨菪碱,它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疼痛。但需注意,儿童使用需严格掌握剂量,且要谨慎评估其适用情况,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3.益生菌:部分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绞痛可通过补充益生菌来调节。例如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从而缓解胃肠痉挛。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补充合适的益生菌能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对胃肠绞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尤其适用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胃肠不适的人群,但不同益生菌菌株对不同个体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婴儿胃肠绞痛时,非药物干预应作为首选,药物使用需极其谨慎。西甲硅油相对较安全,但也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在进行腹部按摩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损伤婴儿娇嫩的腹部皮肤。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使用非药物干预和药物后的反应,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胃肠绞痛时,非药物干预同样重要,如适当的腹部按摩、调整饮食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消旋山莨菪碱等药物的使用剂量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避免因用药不当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儿童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时,要密切关注其心率、面色等变化,因为该药物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
3.成人:成人胃肠绞痛时,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综合考虑自身的病史、生活方式等因素。如果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病史,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原有疾病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以减少胃肠绞痛的发生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