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乙肝疫苗还会不会被传染
打过乙肝疫苗后仍可能被传染但感染风险显著降低,乙肝疫苗通过让人体产生抗-HBs起保护作用,抗-HBs滴度越高保护越强;仍可能被传染的情况有抗体滴度下降、接触高浓度乙肝病毒、疫苗接种无应答或低应答;儿童、成年人、特殊病史人群情况不同,儿童需定期监测抗体及加强接种,成年人高危人群等要定期监测,特殊病史人群免疫应答差需特殊处理且接触高风险时要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1.乙肝疫苗的保护机制:乙肝疫苗接种后,人体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它可以与乙肝病毒结合,阻止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一般来说,抗-HBs滴度越高,对人体的保护作用越强。当抗-HBs滴度大于等于10mIU/ml时,通常认为具有保护作用,但滴度越高保护效果越好。
从科学研究来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95%的人可以产生足够滴度的抗体来抵御乙肝病毒感染。例如,多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乙肝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地区,人群中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明显降低,而这主要归功于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保护作用。
2.仍可能被传染的情况及原因
抗体滴度下降:随着时间推移,人体内抗-HBs滴度可能会逐渐下降。如果抗-HBs滴度低于保护阈值(一般认为小于10mIU/ml),就可能无法有效抵御乙肝病毒感染。研究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滴度会随着时间呈下降趋势,在接种后的5-10年,约有50%的人抗-HBs滴度会低于保护阈值。
接触高浓度乙肝病毒:如果接触了大量的乙肝病毒,即使体内有抗体,也可能因为抗体数量不足以中和所有病毒而被感染。例如,在职业暴露于乙肝病毒的高危人群中,如经常接触乙肝患者血液的医护人员,如果疫苗接种后抗体滴度不足,仍有被感染的风险。
疫苗接种无应答或低应答: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体(无应答)或产生的抗体滴度很低(低应答),这类人群就失去了疫苗的保护作用,容易被乙肝病毒感染。研究发现,疫苗接种无应答或低应答的发生率约为5%-10%,其原因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差异等因素有关。
3.不同人群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需要定期监测抗-HBs滴度。一般建议在接种后1-2个月检测抗体水平,之后根据抗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加强接种。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抗体维持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例如,对于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然后在完成接种后的1-2个月检测抗体,如果抗体滴度低,需要及时加强接种。
成年人: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也需要关注抗体情况。如果是高危人群,如经常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的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等,更要定期监测抗体。对于年龄较大的成年人,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抗体滴度下降可能更快,所以更需要注意定期检测和加强接种。
特殊病史人群:患有某些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等,接种乙肝疫苗后可能免疫应答较差,更容易出现无应答或低应答情况。这类人群在接种乙肝疫苗前,需要先评估其免疫状态,接种后也要密切监测抗体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同时,在接触乙肝病毒风险较高时,除了依赖疫苗抗体外,还应考虑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如避免接触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