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证休息、适宜环境与合理饮食)、控制感染(病毒感染多对症支持,细菌感染用合适抗生素)、对症治疗(平喘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用祛痰药及物理方法),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儿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有基础疾病者谨慎治疗并治基础病)及预防措施(增强体质、避过敏原、预防呼吸道感染)。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环境:保证患儿充足休息,室内保持适宜温度(约22~24℃)和湿度(50%~60%),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对于婴幼儿,需精心护理,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以降低机体耗氧量,利于呼吸功能恢复。
2.饮食: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足够水分摄入,防止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对于婴儿,若为母乳喂养,应继续母乳喂养,按需喂养;人工喂养儿可根据情况调整奶量及浓度。
二、控制感染
1.病毒感染:多数喘息性支气管炎由病毒引起,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一般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依靠患儿自身免疫及对症支持治疗。但对于重症病毒感染,可根据病情评估使用[具体抗病毒药物]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细菌感染:若明确有细菌感染,如出现脓痰、白细胞升高等情况,可选用[具体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要遵循药敏试验及临床指南合理选用,注意不同年龄段患儿对药物的耐受性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三、对症治疗
1.平喘:
支气管舒张剂:对于喘息明显的患儿,可使用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但需注意低龄儿童使用时的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也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等,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增强平喘效果。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重、喘息持续不缓解的患儿,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等,但要注意使用的剂量和疗程,权衡其抗炎作用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影响生长发育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祛痰: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促进痰液排出,改善通气功能。对于婴幼儿,可通过拍背等物理方法辅助痰液排出,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从下往上、从外向内轻拍患儿背部,每次3~5分钟,每天2~3次。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婴儿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用药时要严格按照儿童剂量调整,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儿的药物剂型。
2.有基础疾病患儿:对于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在控制感染、平喘等治疗的同时,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防止基础疾病加重诱发喘息发作。
五、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鼓励患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要避免在寒冷、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长时间活动。对于婴幼儿,可通过合理喂养、保证充足睡眠等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
2.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明确有过敏原的患儿,如花粉、尘螨等,要尽量避免接触。在花粉传播季节,减少带患儿外出的时间;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扫灰尘,使用防螨用品等。
3.预防呼吸道感染: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避免带患儿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需前往可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教导患儿勤洗手,减少病毒、细菌传播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