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胆囊管梗阻可由结石嵌顿(约90%以上急性胆囊炎因胆囊管被结石梗阻,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女性及有胆囊结石病史者易出现)和非结石性梗阻(如寄生虫、胆囊管扭转、狭窄等,相对少见)引起;细菌感染包括继发感染(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淤积利于细菌繁殖,常见致病菌经血液循环、胆道逆行等途径进入,有胆道手术史或基础病变及老年患者易发生)和原发感染(罕见,细菌直接血行感染胆囊);其他因素有创伤(腹部创伤致胆囊损伤炎症)、化学性刺激(胰液反流致胆囊化学性炎症,胰胆管汇合异常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因动脉粥样硬化致胆囊血供减少引发炎症)。
1.结石嵌顿:约90%以上的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被结石梗阻引起。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结石可导致胆囊管的机械性梗阻,使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胆汁淤积,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壁血运障碍,开始为黏膜水肿,随后累及肌层和浆膜层,引起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胆囊结石患者中,相当比例会发生胆囊管梗阻进而引发急性胆囊炎,结石的大小、形状等因素会影响梗阻发生的概率及炎症发展的速度,对于有胆囊结石病史的人群,尤其是女性(女性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更易出现因结石嵌顿导致的胆囊管梗阻。
2.非结石性梗阻:如寄生虫(如蛔虫)、胆囊管扭转、狭窄等也可引起胆囊管梗阻,但相对较少见。蛔虫进入胆囊管可造成梗阻,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儿童因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对更易发生蛔虫感染进而导致胆囊管梗阻引发急性胆囊炎,蛔虫的活动可能会损伤胆囊黏膜,导致炎症发生。
细菌感染
1.继发感染:当胆囊管梗阻后,胆囊内胆汁淤积,有利于细菌繁殖。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可经血液循环、胆道逆行等途径进入胆囊引起感染。例如,肠道内的细菌可通过胆道逆行进入胆囊,当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等情况时,肠道内细菌移位至胆道的概率增加,从而引发胆囊的细菌感染。对于有胆道手术史或胆道有基础病变的患者,如老年患者(老年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可能存在胆道结构或功能的退变),更易发生细菌感染导致急性胆囊炎。
2.原发感染:少数情况下,细菌可直接通过血行感染胆囊,如败血症时,细菌可随血流到达胆囊引起炎症,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其他因素
1.创伤:腹部创伤,如右腹部的钝性创伤等,可能会损伤胆囊,导致胆囊壁的血运障碍和炎症反应。对于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等)的人群,腹部创伤的风险相对较高,更容易因创伤引发急性胆囊炎。
2.化学性刺激:胰液反流进入胆囊,胰酶可刺激胆囊壁引起化学性炎症。当患者存在胰胆管汇合异常等情况时,胰液反流至胆囊的概率增加,从而引发急性胆囊炎。例如,一些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的患者,相对更容易出现胰液反流导致的胆囊化学性炎症进而发展为急性胆囊炎,这类患者中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存在,但其发病机制与胰胆管的解剖结构异常密切相关。
3.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胆囊动脉血供减少,胆囊壁缺血,容易引发炎症。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这使得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中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胆囊血供异常进而引发炎症的情况较为常见,老年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上需要更加关注其心血管等基础疾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