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耳石症眩晕
耳石症眩晕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眩晕原因,发病因耳石脱落致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引发眩晕等,临床表现有与头位变化相关的短暂剧烈眩晕及伴随症状,可通过Dix-Hallpike试验、滚转试验诊断,主要用复位治疗,特殊人群复位需注意安全,部分患者复位后可辅助药物对症治疗。
一、耳石症眩晕的定义
耳石症眩晕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的内淋巴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半规管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伴恶心、呕吐、眼震等症状。
二、耳石症眩晕的发病机制
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耳石膜,耳石膜上覆盖着耳石。当各种原因引起耳石从耳石膜上脱落,进入半规管内。当人体体位改变时,半规管内的内淋巴流动带动耳石移动,刺激半规管壶腹嵴的毛细胞,通过前庭神经传导至中枢,从而引起眩晕和眼震。例如,头部外伤、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内耳供血不足、老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耳石脱落。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由于内耳结构退行性变,更容易发生耳石脱落;年轻人若有头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引发。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头部受过外伤等人群发生耳石症眩晕的风险相对较高。有内耳疾病病史的人群,耳石症眩晕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三、耳石症眩晕的临床表现
1.眩晕特点:眩晕发作常与头位变化有关,比如从卧位坐起、卧位翻身、低头、抬头等动作时突然发生短暂的眩晕,眩晕程度多较剧烈,患者常因恐惧眩晕而不敢活动头部。眩晕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不超过1分钟。
2.伴随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眩晕刺激了前庭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反应。还可出现眼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眼震情况有助于诊断耳石症,眼震表现为眼球左右或上下快速摆动。
四、耳石症眩晕的诊断方法
1.Dix-Hallpike试验: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头向一侧转45°,然后迅速平卧,头悬于检查台边缘下,观察患者眼震和眩晕情况。如果出现短暂的旋转性眼震和眩晕,且眼震方向向地,患耳向下时出现眼震,则提示后半规管耳石症。
2.滚转试验:让患者坐在转椅上,快速向一侧翻转,观察眼震和眩晕情况,用于判断外半规管是否存在耳石症。通过这些特定的体位试验,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可以明确耳石症眩晕的诊断。
五、耳石症眩晕的治疗
主要采用复位治疗,通过特定的头部位置变换,使耳石回到原来的位置。例如后半规管耳石症常用Epley法复位、Semont法复位等;外半规管耳石症采用Lempert法复位等。复位治疗是耳石症眩晕的主要治疗手段,一般经过1-2次复位即可取得较好效果。对于一些复位后仍有残留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再次复位或辅助药物对症治疗,但药物主要是缓解症状,如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复位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头部位置变化过大引起不适;儿童患者进行复位时要更加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操作过程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