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的区别
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短(6周内)、诱因明确,有典型风团等表现、治疗多为去诱因及对症;慢性病程长(超6周)、诱因复杂,风团反复发作、治疗较复杂,不同人群患病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病程方面
1.急性荨麻疹:病程较短,一般病程在6周以内。多是突然发病,往往能找到明确的诱因,比如食用某种食物、接触特定过敏原等。以儿童为例,因饮食导致急性荨麻疹的情况较为常见,若儿童进食了平时较少接触的海鲜等易过敏食物,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出现皮肤风团、瘙痒等症状。
2.慢性荨麻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超过6周甚至数月、数年。其诱因相对较难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复杂因素有关。在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中老年人群中也不少见,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更易出现慢性荨麻疹的情况。
二、症状表现方面
1.急性荨麻疹:皮疹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常突然出现,成批发生,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瘙痒症状较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少数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表现。例如,接触过敏原后很快出现全身广泛风团,伴有剧烈瘙痒,同时可能伴随胃肠道不适。
2.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程迁延。瘙痒程度相对急性荨麻疹可能稍轻,但也有患者瘙痒较为剧烈。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少数患者可能有疲倦、头痛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比如,患者会反复出现风团,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风团大小形态不一,瘙痒感时有时无,但总体持续时间较长。
三、病因方面
1.急性荨麻疹:常见病因包括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及昆虫叮咬等。这些诱因往往较为明确,去除诱因后,病情可能较快缓解。以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为例,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短时间内就出现过敏反应。
2.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如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发病。此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慢性感染病灶(如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精神因素(如长期紧张、焦虑)等都可能是慢性荨麻疹的诱因。例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合并慢性荨麻疹的概率相对较高,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也更易出现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的情况。
四、诊断与治疗方面
1.诊断:急性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突然发病、短期病程、皮疹特点等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等辅助检查寻找诱因。慢性荨麻疹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病程、发作规律、诱因等,同时可能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查潜在病因。
2.治疗:急性荨麻疹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使用抗组胺药物等对症治疗,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较快痊愈。慢性荨麻疹治疗相对复杂,抗组胺药物是常用药物,但部分患者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免疫调节治疗等。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需要同时治疗基础疾病。特殊人群如儿童患急性荨麻疹时,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组胺药物,且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孕妇患荨麻疹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老年人患慢性荨麻疹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