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其流行病学、临床及预后特点。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气溶胶及接触污染物品,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症状多样,轻型、普通型、重型表现不同,儿童和老年患者症状有不典型性;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有相应变化,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影像学早期有特定表现,不同年龄患者有差异;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危重,与人群特征相关,特殊人群预后需关注。
一、流行病学特点
1.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不同人群易感性方面,一般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基础疾病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等因素有关;儿童也可感染发病,但症状相对较轻的情况较为常见,但也有少数儿童出现重症表现。
2.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其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二、临床特点
1.症状表现: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普通型患者可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者症状相对成人可能更不典型,有的仅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的仅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等;老年患者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发热等症状不明显,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
2.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见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炎症因子升高。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比如长期吸烟人群感染后可能更容易出现呼吸道症状加重等情况,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影响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遵循上述一般的实验室检查变化规律;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基础疾病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可能会有异常波动,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糖可能会出现波动等。
3.影像学特点: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肺部病变可能相对成人进展较快,需要密切关注影像学变化;老年患者由于肺组织本身的一些退行性改变等,影像学表现可能更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三、预后特点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危重型患者病死率较高。在特殊人群中,比如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预后相对更需关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会影响预后,如果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可能会加重病情进展,影响预后;儿童患者多数预后良好,但少数也可能出现病情变化,需要密切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