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怎么引起的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能钻透胃黏膜、释放物质损伤胃黏膜;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会刺激或损伤胃黏膜;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自身免疫因素,体内自身抗体导致胃黏膜相关问题;还有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及年龄因素,均会影响胃部健康引发慢性胃炎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具有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等特点,它能通过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进而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营造碱性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物质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居住环境拥挤的地区感染率更高。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与家庭密切接触传播有关,比如大人咀嚼食物喂孩子等;成年人则可能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等途径感染。
二、不良饮食习惯
1.长期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长期大量食用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受损,引发炎症。例如,经常吃辣椒的人群,胃黏膜受到辣椒素的持续刺激,会使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如此容易发展为慢性胃炎。年轻人由于饮食习惯偏好,如经常熬夜后吃夜宵,夜宵多为辛辣油腻食物,更容易受到此类因素影响;而一些有长期饮酒习惯的人,酒精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
2.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或者长期暴饮暴食,会破坏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比如,长期不吃早餐的人,胃酸没有食物中和,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炎症;而暴饮暴食会使胃过度扩张,胃黏膜受力不均,也容易受损引发炎症。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存在饮食不规律的情况,比如上班族工作繁忙时容易忽略正常饮食时间。
三、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1,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后,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受损,容易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甚至溃疡。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更容易受到此类药物因素影响;一些本身有风湿性疾病等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也面临着药物导致慢性胃炎的风险。
四、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较少见,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缺乏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进而引起贫血等问题。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慢性胃炎多见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易感性上有一定差异,但具体机制还与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
五、其他因素
1.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下,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胃黏膜抵抗力下降,引发慢性胃炎。现代社会中,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面临较大压力,比如学生面临学业压力,职场人士面临工作压力等,长期压力过大容易影响胃部健康。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逐渐减退,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慢性胃炎。老年人胃黏膜变薄,细胞更新速度减慢,对各种损伤因素的抵御能力下降,所以慢性胃炎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