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症状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典型症状有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与大汗,包括寒战期(疟原虫胀破红细胞释放物质致寒战,不同疟原虫发作周期不同)、高热期(体温上升出现相关症状)、大汗期(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还有其他伴随症状如贫血(反复发作致红细胞破坏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肝脾肿大(疟原虫及代谢产物刺激致肝脾相关改变)、胃肠道症状(疟原虫感染致全身炎症反应波及胃肠道出现相应症状);特殊人群有不同症状特点,儿童症状不典型易现神经系统症状且发作频繁病情进展快,孕妇感染除自身症状外还可致胎儿不良影响,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且易加重基础疾病病情。
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与大汗
寒战期:多突然发病,患者先是感到明显的寒冷,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这是因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成熟后,胀破红细胞,释放出裂殖子、疟色素等物质,这些物质作为致热源,刺激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寒战发生。不同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疟疾发作周期有所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常间隔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间隔72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发作周期不太规则。
高热期:寒战之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甚至更高,患者面色潮红,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较为明显。此阶段是由于疟原虫代谢产物等进一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从而出现高热表现。
大汗期:高热之后体温又会突然骤降,患者大量出汗,体温可迅速恢复正常或低于正常水平。这是因为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产热增加后,通过大量出汗来散热,以恢复体温平衡。
其他伴随症状
贫血:疟疾反复发作会导致红细胞破坏,长期慢性发作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这是因为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使其破裂,同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也会破坏正常红细胞,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
肝脾肿大: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可引起肝脾肿大。急性期患者肝脏可出现压痛,慢性期脾肿大较为明显,质地变硬。这是由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等因素导致肝脾内吞噬细胞增多、充血等改变。
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这可能与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波及胃肠道,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有关。
特殊人群的疟疾症状特点
儿童:儿童感染疟疾后症状可能更为不典型,除了上述常见的寒战、高热、大汗等症状外,更容易出现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发热等刺激更为敏感。而且儿童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疟疾发作可能更频繁、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诊治。
孕妇:孕妇感染疟疾后,除了自身出现疟疾相关症状外,还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早产、死胎等。这是因为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免疫系统和血液循环等有所变化,疟原虫感染后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相互作用,需要特别重视孕期疟疾的防治。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疟疾后,症状往往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而以乏力、食欲不振、意识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这与老年人的机体功能衰退,对发热等刺激的反应不如年轻人敏感有关。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疟疾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