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是常见骨科疾病,是骨骼自我修复机制,因关节软骨磨损破坏致骨头代偿性增生。好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等部位,有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可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预防要保持良好姿势、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处理原则为无症状定期观察,有症状先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生活时考虑手术治疗,儿童特殊情况骨质增生以非药物干预为主。
骨质增生的好发部位
颈椎:长期低头工作、看手机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颈椎承受的压力不均衡,容易出现颈椎骨质增生。中老年人由于颈椎退变,也是颈椎骨质增生的高发人群。
腰椎:重体力劳动者或者长期久坐、久站的人群,腰椎负担较重,容易发生腰椎骨质增生。随着年龄增加,腰椎间盘退变,椎体间稳定性下降,也会促使腰椎骨质增生的出现。
膝关节:肥胖人群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导致膝关节软骨磨损,进而引发骨质增生;运动员等长期频繁使用膝关节的人群,膝关节软骨损伤风险高,也易出现膝关节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的相关症状
疼痛:骨质增生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组织,如神经、肌肉等,引起疼痛。例如颈椎骨质增生如果压迫神经根,可能会导致上肢放射性疼痛;腰椎骨质增生若刺激周围神经,可引起腰部及下肢疼痛;膝关节骨质增生会导致膝关节疼痛,尤其在上下楼梯、久站久坐后疼痛加剧。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关节周围组织的增生、病变,患者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比如膝关节骨质增生严重时,患者膝关节屈伸困难,影响行走等日常活动;颈椎骨质增生严重时可能会影响颈部的转动等活动。
骨质增生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质增生常用的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骼增生的部位、范围等情况。例如在腰椎X线片上可以观察到椎体边缘有骨刺形成等骨质增生的表现。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质增生,CT检查能更清楚地显示骨质增生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比如颈椎CT可以更精确地判断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根、脊髓等结构的压迫情况。
MRI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软组织的情况,对于判断骨质增生是否压迫神经、脊髓等软组织有重要意义,比如膝关节MRI可以观察到骨质增生是否压迫周围的韧带、半月板等组织。
骨质增生的预防与处理原则
预防方面: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坐、站还是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例如久坐时要保持腰部挺直,椅子要有合适的高度和支撑;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减少颈椎和腰椎的压力。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一些有助于关节健康的运动,如游泳、散步等。游泳是一种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能锻炼关节周围的肌肉,增强关节稳定性;散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关节的灵活性,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损伤关节。
控制体重:肥胖人群要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减轻关节的负担,降低关节软骨磨损和骨质增生的发生风险。
处理原则:对于没有症状的骨质增生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如果出现症状,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热敷、按摩、牵引等)来缓解疼痛、改善症状;当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等,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儿童发生骨质增生相对较少,若有特殊情况导致的骨质增生,要更加谨慎处理,以非药物干预为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