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多少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发热温度多在37.3℃以上,有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等情况,约70%患者会发热;儿童感染可能有差异,婴儿幼儿易高热且易惊厥,需密切观察并恰当处理;老年人发热不典型,常合并基础病,需谨慎监测及就医;有基础病史人群发热影响更复杂,发热常伴其他症状,伴持续剧烈咳嗽等重症表现需及时就医,单纯低热伴轻度症状可居家观察但要关注变化。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的发热温度范围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温度多在37.3℃以上,可表现为低热(体温37.3℃~38℃)、中等度热(体温38.1℃~39℃)、高热(体温39.1℃~40℃)甚至超高热(体温≥40.1℃)。多数患者以中低热为主,但也有部分患者尤其是病情较重者可出现高热情况。研究显示,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中,约70%左右会出现发热症状,且发热的体温范围具有上述特点。
二、不同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热的特点及相关影响
(一)儿童人群
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热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婴儿和幼儿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情况,但也有部分儿童仅表现为低热或无明显发热。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感染病毒后发热的波动可能相对较大。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中,约30%左右的患儿会出现39℃及以上的高热,而由于儿童身体代谢等特点,高热时可能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所以对于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发热时,需更加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一旦体温较高需及时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来帮助散热,因为儿童肝肾功能等相对稚嫩,应避免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热往往需要重点关注。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温调节功能也相对较差,可能发热表现不典型,有的老年人可能只是低热或者中度发热,但也有部分体质相对较好的老年人会出现中高热情况。而且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发热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例如发热可能导致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等。所以对于老年感染患者出现发热时,要更谨慎监测体温及整体状况,及时就医评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有慢性肺部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热可能会带来更复杂的影响。比如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发热时呼吸频率可能会加快,加重肺部的通气负担,不利于肺部基础疾病的控制;对于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发热可能提示机体免疫反应较为强烈,需要更密切监测体温及相关指标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来控制感染和发热情况,因为基础病史会影响机体对感染的应对和发热后的转归等。
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热的伴随症状及相关意义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发热时常可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乏力、咽痛、鼻塞、流涕等。如果发热同时伴有持续剧烈咳嗽、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等症状,往往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和处理。例如,当患者发热同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时,要警惕可能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而如果只是单纯低热伴有轻度咳嗽、乏力等,可能病情相对较轻,可以先采取居家观察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当多饮水、保持室内通风等,但仍需密切关注症状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