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否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流行病学史综合判断,临床表现有常见症状及重症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是胸部CT,流行病学史需考虑多方面情况,综合多方面信息来判定是否感染,怀疑感染要按要求进一步诊断隔离。
一、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可为低热(体温37.3~38℃)、中等度热(体温38.1~39℃)或高热(体温≥39℃),部分患者以干咳为主要表现,还可能伴有乏力、咽痛、鼻塞、流涕、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成人可能更不典型,有的可能仅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等;老年人感染后可能症状相对隐匿,也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呼吸困难等表现。
2.重症表现:少数患者病情会迅速进展,尤其是高龄、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的患者,可能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病情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或其他核酸检测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发病后1~3天内即可检测到病毒核酸,不同样本类型检测阳性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下呼吸道标本阳性率相对较高。
基因测序:通过对病毒核酸进行基因测序,可明确病毒的基因型,有助于追踪病毒传播链等流行病学调查。
血清学检查:监测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但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1.胸部CT: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不同患者病情进展速度不同,胸部CT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对于病情变化的监测有重要价值。例如,在感染早期可能仅发现肺部局部的间质改变,随着病情发展,病变范围可能逐渐扩大。
四、流行病学史结合综合判断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不同人群的流行病学史获取需考虑其生活、工作环境等因素,例如对于儿童,要了解其所在学校、班级是否有聚集性发病情况等;对于老年人,要了解其社交活动范围等是否有相关暴露风险。
综合以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流行病学史等多方面信息,来综合判断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如果怀疑感染,应及时按照相关防控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隔离等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