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后遗症期主要表现为骨骼畸形、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及其他表现。骨骼畸形有头部方颅、前囟闭合延迟,胸部肋骨串珠、鸡胸或漏斗胸,四肢手镯或脚镯样改变、下肢畸形;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包括大运动(学坐、站、走时间延迟)和精细运动(手部精细动作差);其他表现有轻度神经精神症状及身高体重较正常同龄儿偏低。
一、骨骼畸形表现
1.头部:
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可遗留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盒样头型。这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了颅骨的正常发育,在生长旺盛的颅骨区域出现异常骨化表现。
前囟闭合延迟,正常小儿前囟多在1-1.5岁闭合,而佝偻病后遗症期小儿前囟闭合时间可延迟至2-3岁甚至更晚,是因为钙磷代谢异常使得颅骨骨化过程受影响,囟门处骨组织发育不完善。
2.胸部:
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以第7-10肋最明显,似串珠状,多在1岁左右小儿可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影响了肋骨及肋软骨的正常代谢,导致局部骨样组织异常增生。
鸡胸或漏斗胸:鸡胸表现为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的胸脯,漏斗胸则是胸骨中下部分向内凹陷,形成漏斗状。这是由于胸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佝偻病影响,骨骼发育异常所致,与钙磷代谢紊乱引起的骨骼矿化不足有关,影响了胸廓的正常形态。
3.四肢:
手镯或脚镯样改变:6个月以上小儿的手腕、足踝部因骨样组织增生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为手镯或脚镯征,是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使得长骨端骨样组织堆积的结果。
下肢畸形:常见膝内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多在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体重的作用导致下肢骨骼变形。O型腿表现为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X型腿则是两膝能相碰而两足内踝不能靠拢。这是因为佝偻病导致骨骼矿化不足,骨质变软,在体重压力下出现下肢弯曲畸形。
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表现
1.大运动发育:
小儿学坐、站、走等大运动的时间较正常小儿延迟。正常小儿一般6个月会坐,8-9个月会爬,1岁左右会走,而佝偻病后遗症期小儿可能到8-10个月才会坐,1-1.5岁才会走,甚至更晚。这是由于骨骼畸形及肌肉力量不足等因素影响了运动功能的发育,骨骼的畸形导致肢体活动受限,肌肉因长期钙磷代谢异常等原因力量减弱,从而影响了大运动的发育进程。
2.精细运动发育:
手部的精细动作发育也可能受到影响,如抓握物品的能力、手指的灵活性等较正常小儿稍差。这与骨骼及肌肉的整体发育情况相关,骨骼和肌肉的异常会波及到手部的运动功能,使得精细运动的发育滞后。
三、其他表现
1.神经精神症状:
部分患儿可能仍存在轻度的神经精神症状,如睡眠不安、易激惹等,但较活动期有所减轻。这是因为佝偻病在后遗症期虽然骨骼病变为主,但之前长期的维生素D缺乏及钙磷代谢紊乱对神经精神系统的影响有一定的延续性,不过随着病情的稳定,症状相对活动期有所缓解。
2.身高体重影响:
由于骨骼发育异常等因素,可能会对患儿的身高体重产生一定影响,一般身高体重较正常同龄儿偏低。这是因为骨骼的生长发育受到佝偻病的干扰,导致整体生长发育速度减慢,从而影响了身高体重的增长。例如,骨骼畸形可能限制了身体的正常生长空间,钙磷代谢异常影响了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等过程,进而影响身高体重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