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一岁半宝宝是否患有孤独症可从观察发育里程碑、使用专业量表评估、医学检查辅助诊断三方面进行。观察社交互动、语言发展、行为等方面的表现;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等专业量表评估;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如头颅MRI)、基因检测等医学检查辅助诊断,且需专业医疗人员操作,家长积极配合,检查要最小程度影响宝宝正常发育并关注其情绪感受。
一、观察发育里程碑
1.社交互动方面:一岁半宝宝正常情况下会对亲人有明显的反应,比如看到熟悉的家人会主动微笑、伸手想要抱抱等。而孤独症宝宝可能对亲人的呼唤缺乏回应,对别人的存在不太关注,不会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等。例如正常宝宝在家人叫自己名字时,会扭头看向对方,而孤独症宝宝可能依旧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没有反应。
2.语言发展方面:正常一岁半宝宝可能已经能说一些简单的字词,如“爸爸”“妈妈”等,并且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比如让拿东西能去寻找并拿过来。孤独症宝宝往往语言发育迟缓,可能很晚才会说话,或者说话后词汇量很少,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等。比如到了一岁半还不会发出简单的单音。
3.行为方面:正常宝宝对周围的新鲜事物会有一定的探索欲,会去摆弄玩具、观察周围环境等。孤独症宝宝可能会有刻板的行为,比如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而且对环境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环境中的物品摆放稍有变动,正常宝宝可能不太在意,而孤独症宝宝会大哭大闹等。
二、使用专业量表评估
1.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这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工具。该量表包括15个项目,从社交互动、模仿、情感反应、身体语言、与环境的关系、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语言、非语言交流、活动水平、对环境变化的适应、重复动作、兴趣范围和奇特行为等方面进行评分。评分标准是根据宝宝的表现从1-4分进行打分,总分在30分以上可能提示患有孤独症。一般由专业的医生或者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评估,通过与宝宝及其家长的交流、观察宝宝的行为等来完成评分。
2.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适用于18-24个月的婴幼儿。主要通过询问家长一些关于宝宝行为的问题来进行筛查,例如“宝宝会对名字有反应吗?”“宝宝会用手指指东西吗?”等。如果家长对问题的回答不符合正常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详细的评估。
三、医学检查辅助诊断
1.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以排除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导致的类似孤独症表现的疾病。孤独症宝宝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可能存在一些异常,通过MRI检查可以观察大脑的形态、结构等是否有异常改变,例如某些脑区的体积、神经元连接等情况。
2.基因检测:部分孤独症与基因异常有关,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排查是否存在相关的基因变异。例如一些单基因遗传病可能会伴随孤独症的表现,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是否存在致病基因,有助于明确病因和进行遗传咨询等。
温馨提示:在进行宝宝孤独症测试时,要由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操作,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宝宝准确的生长发育等相关信息。因为一岁半的宝宝还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任何评估和检查都要以最小程度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为原则,尽量采用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等,并且要关注宝宝的情绪和感受,给予宝宝足够的安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