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侵入在缺氧环境繁殖产毒引起肌痉挛的特异性感染,有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预防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感染途径主要是伤口,毒素致骨骼肌痉挛,表现有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诊断依临床表现,需与其他病鉴别,预防包括伤口处理、主动和被动免疫,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破伤风的定义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人或动物粪便中。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伤口感染,如各种开放性伤口,包括深而窄的伤口(如刺伤)、污染严重的伤口、生锈铁器造成的伤口等。破伤风梭菌可在伤口局部缺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毒素。
毒素作用机制:破伤风痉挛毒素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阻断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导致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收缩或阵发性痉挛。典型表现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通常为7~8天,但也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
2.前驱期: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
3.发作期:肌肉持续性收缩,首先受累的是咀嚼肌,随后依次为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患者出现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等。在肌肉持续紧张收缩的基础上,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音、接触、饮水等)而诱发阵发性强烈痉挛,发作时患者面色发绀,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繁后仰,手足抽搐不止。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牙关紧闭、阵发性肌肉痉挛等,一般不难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狂犬病、化脓性脑膜炎、低钙抽搐等疾病相鉴别。狂犬病患者有恐水症状,而破伤风患者无;化脓性脑膜炎有脑膜刺激征等表现;低钙抽搐多有低钙血症的基础,且钙剂治疗有效等。
五、预防措施
1.伤口处理:对于伤口要及时正确处理,清创是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措施。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彻底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污染物。
2.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包含破伤风疫苗接种,一般采用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接种。新生儿出生后需按规定接种破伤风疫苗。
3.被动免疫:对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的患者,若受伤后伤口污染严重或伤口较深,应尽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进行被动免疫。TAT需做皮试,TIG一般无需皮试,但价格相对较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且可能存在玩耍时易受伤的情况,家长需注意儿童伤口的防护,按时进行儿童疫苗接种,若儿童受伤后需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及时处理并按要求进行被动免疫。
2.老年人:老年人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受伤后发生破伤风的风险较高,更应重视伤口的清洁处理,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被动免疫。
3.孕妇:孕妇若受伤后需谨慎使用药物,破伤风抗毒素一般可以使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重视伤口的正确处理和破伤风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