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什么传染病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传染病,病原体有间日疟原虫等种类;临床表现有周期性发作寒战高热大汗等典型症状及脑型疟疾等重症表现;诊断方法包括显微镜检查等金标准方法、快速简便的抗原检测及敏感性高的分子生物学检测;预防措施有防蚊、预防性服药及控制传染源等。
一、病原体
疟原虫是引发疟疾的病原体,按其种类可分为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等,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引发的疟疾在临床表现和病程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二、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是雌性按蚊叮咬人体时,将疟原虫传入人体。此外,还可通过输血传播,如输入含有疟原虫的血液;也可经母婴传播,即母亲在孕期将疟原虫传给胎儿。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通常先有明显的寒战,持续数分钟,随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甚至更高,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持续数小时后进入大汗期,体温骤降,症状缓解,间歇期症状可相对较轻或无症状。
不同种类疟原虫引起的发作周期有所不同,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常为48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原虫发作周期不太规则,可短至24-48小时,也可长达36-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原虫一般为72小时发作一次。
2.重症表现
恶性疟原虫感染易出现重症情况,如脑型疟疾,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还可能出现严重贫血、肾功能衰竭、黄疸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表现。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重症疟疾的风险更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健康后果,如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
四、诊断方法
1.显微镜检查
取患者外周血涂片,经吉姆萨或瑞特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这是诊断疟疾的金标准方法。通过观察疟原虫的形态、大小、染色特点等可以明确疟原虫的种类。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由于采血等操作相对困难,需要更加谨慎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来准确获取血涂片进行检查。
2.抗原检测
采用免疫色谱法等技术检测疟原虫抗原,这种方法相对快速简便,可用于疟疾的现场初步筛查。但在特殊人群中,如免疫力低下或感染处于特殊阶段的患者,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3.分子生物学检测
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检测血液中的疟原虫DNA,对于低原虫血症等情况的检测敏感性较高,能更早期、更准确地诊断疟疾,但该方法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一般在实验室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应用。
五、预防措施
1.防蚊措施
对于一般人群,使用蚊帐、蚊香、电蚊拍等防蚊用品,在疟疾高发地区,尤其是夜间,应尽量使用经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蚊帐等防护用品,避免蚊虫叮咬。同时,要注意清理室内外积水,因为按蚊喜欢在积水处繁殖,减少按蚊的滋生环境。
2.预防性服药
在疟疾高流行区,对于高风险人群,如长期居住在当地的居民、前往高流行区的旅行者等,可根据情况预防性服用抗疟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情况。例如,孕妇等特殊人群在选择预防性服药时需要谨慎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患者,对疟疾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其继续传播疟原虫。对于曾前往疟疾高流行区的人员,返回后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疑似疟疾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避免疾病的传播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