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肚子疼腹胀发烧怎么办
儿童出现呕吐、腹痛、发热症状,可能病因有感染因素(如胃肠道病毒、细菌感染及呼吸道感染引发胃肠功能紊乱)、饮食因素(饮食不当或牛奶蛋白过敏)、外科疾病(肠梗阻、肠套叠、阑尾炎等)。处理措施包括一般处理(卧床休息、防呕吐物误吸)、饮食调整(针对不同原因调整饮食)、降温处理(根据体温选择合适降温方式)、药物治疗(依病因选抗生素、用益生菌及解痉挛药等),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特殊人群方面,低龄儿童病情变化快需尽快就医且物理降温要轻柔,有基础疾病儿童病情复杂,家长要密切观察并告知医生基础病情况。
一、明确可能的病因
1.感染因素:胃肠道感染较为常见,如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病毒感染多有季节性,如轮状病毒秋季高发,诺如病毒全年散发、冬季多见,可导致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细菌感染常与不洁饮食有关,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脓血便。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引起胃肠道症状,如感冒时,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胃肠黏膜,引发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胀,同时伴有发热、流涕、咳嗽等典型呼吸道症状。
2.饮食因素:饮食过量、过快,或食用不易消化、生冷、油腻食物,可导致胃肠负担过重,引起消化不良,出现呕吐、腹胀、腹痛,一般体温升高不明显或仅有低热。牛奶蛋白过敏在小儿中也不少见,尤其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表现为反复呕吐、腹痛、腹胀,部分患儿还可能有皮疹、腹泻等,回避过敏食物后症状可缓解。
3.外科疾病:肠梗阻可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同时停止排气排便,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腊肠样包块及果酱样血便;阑尾炎初期可表现为脐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伴有发热、呕吐,腹痛多为持续性。
二、处理措施
1.一般处理:让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呕吐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2.饮食调整:如果是饮食因素引起,应暂时禁食46小时,但不禁水,之后可少量多次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汤、面条汤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若怀疑牛奶蛋白过敏,应根据过敏程度选择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
3.降温处理:体温在38.5℃及以上,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给予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儿童)、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4.药物治疗:若是胃肠道细菌感染,需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消化不良可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腹痛明显可适当使用解痉挛药物,如山莨菪碱。
5.及时就医:若患儿呕吐频繁、无法进食进水、腹胀进行性加重、腹痛剧烈难以缓解、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精神萎靡、抽搐等,应立即就医,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粪便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低龄儿童: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因其免疫系统不完善,病情变化快,需格外重视,应尽快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在降温时,物理降温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2.有基础疾病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患儿,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且复杂,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按医生要求及时复诊,治疗过程中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