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要怎样才能根治
荨麻疹难完全根治但可通过明确病因并避免诱因、药物治疗控制症状以及关注特殊人群等措施有效控制,需明确食物、药物、感染、环境等诱因并避免,合理使用抗组胺药物等,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明确病因并避免诱因
寻找潜在病因:
食物因素:部分人食用鱼虾、蟹贝、牛奶、鸡蛋等食物后可诱发荨麻疹,需留意饮食与发病的关系,通过饮食日记记录进食内容及症状出现时间来排查。例如,某研究表明约17%的急性荨麻疹与食物过敏相关。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磺胺等可引起变态反应导致荨麻疹,使用相关药物时需密切观察。
感染因素:病毒(如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均可诱发荨麻疹,积极治疗相关感染性疾病有助于控制荨麻疹。
环境因素:吸入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等过敏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化妆品、洗涤剂等)都可能引发荨麻疹,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环境。
其他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等也可能与荨麻疹的发生有关,需关注自身身体及精神状态的变化。
避免诱因的重要性:对于能明确诱因的患者,避免接触诱因可显著降低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这对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都至关重要,尤其是有明确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的人群,严格规避相关物质能有效减少发病风险。
二、药物治疗控制症状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发挥作用,能有效缓解风团、瘙痒等症状。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等有镇静作用,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对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人群需谨慎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镇静作用较轻,可较好地保证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有所不同,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剂量调整,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口干、头晕等轻微不适。
其他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等药物,但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使用,尤其要关注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带来的生长发育影响、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荨麻疹的病因可能与感染、食物过敏等关系密切,在治疗时更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安全性高的抗组胺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皮肤护理,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严重过敏反应表现,应立即就医。
孕妇患者:孕妇患荨麻疹时,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组胺药物,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要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因为妊娠期间的特殊身体状况可能会加重心理负担,进而影响荨麻疹的病情,家人应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老年患者:老年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对血压、血糖等的影响,同时要注意老年患者皮肤干燥等特点,加强皮肤保湿护理,减少因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导致荨麻疹发作或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