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和既往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有生命体征和腹部检查;实验室检查涵盖血常规、粪便常规及病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包含腹部超声和X线检查;内镜检查有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各检查从不同方面为胃肠炎的诊断提供依据。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询问:了解患者胃肠炎相关的具体症状出现时间、起病急缓,例如是否突然出现腹痛、腹泻,腹泻的频率、大便的性状(如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有无恶心、呕吐,呕吐物的内容物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脱水相关表现,女性在生理期可能因身体状态对症状感知略有不同,生活方式如近期是否有不洁饮食、旅行史等也需询问,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胃肠炎的可能原因。
2.既往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胃肠道疾病史,如溃疡病、炎症性肠病等,有无食物过敏史等,既往病史会影响当前胃肠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比如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胃肠炎表现可能不典型。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检查:测量体温,了解是否有发热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正常体温范围不同,儿童正常体温波动相对较大;测量心率、血压,观察是否存在因腹泻、呕吐导致脱水引起的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情况,老年人对脱水的耐受能力较差,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明显。
2.腹部检查:检查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情况,明确疼痛的部位,如脐周、右上腹或左下腹等,不同部位的压痛可能提示不同的病变部位,比如急性肠胃炎多有脐周轻压痛。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多提示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反之,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在不同年龄段正常范围不同。
2.粪便常规: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如有红细胞提示可能有肠道黏膜损伤,白细胞增多提示肠道有炎症,发现寄生虫卵则可明确有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胃肠炎。
3.粪便病原体检测:对于怀疑细菌感染的患者,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菌并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于病毒感染相关胃肠炎,可通过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原体,不同季节常见的病原体不同,如冬季轮状病毒感染相对多见。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对于怀疑有肝胆胰等器官病变导致胃肠炎的情况,可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观察肝胆胰等器官的形态、结构及有无结石、炎症等病变,超声检查无辐射,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儿童。
2.X线检查:一般不作为胃肠炎的首选检查,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怀疑有肠梗阻等并发症时,可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了解肠道的充气、积气液平等情况,协助诊断。
五、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当患者有上消化道症状,如反复上腹痛、呕吐等,怀疑有胃部病变导致的胃肠炎时,可考虑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发现炎症、溃疡、出血等病变。但对于儿童,需根据具体病情谨慎选择,操作时要注意轻柔。
2.结肠镜检查:当患者有下消化道症状,如长期腹泻、便血等,怀疑有结肠、直肠病变导致的胃肠炎时,可进行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结肠、直肠黏膜,发现炎症、溃疡、息肉等病变。对于儿童,检查前需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操作过程需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