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发热、皮疹、咽峡炎等临床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主要用抗生素治疗,预防需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猩红热的定义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人体后,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细菌通过飞沫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在咽部等部位繁殖,其产生的红疹毒素等外毒素是导致猩红热特征性表现(如皮疹等)的重要因素。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8-40℃左右,不同年龄人群可能体温波动情况略有不同,但一般儿童体温升高相对较快且可能波动较大,成人相对较缓但也会达到较高体温范围。
2.皮疹:一般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特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皮疹首先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
3.咽峡炎:表现为咽部、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有脓性渗出物。儿童可能因咽部疼痛而出现拒食等表现,不同年龄儿童咽峡炎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婴儿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但也会有咽部不适相关表现。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发热、皮疹、咽峡炎等表现初步怀疑猩红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可达(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现象。不同年龄儿童血常规指标可能因自身免疫等因素略有差异,但总体趋势符合上述特点。
咽拭子培养:可培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这是确诊猩红热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
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等(具体药物遵循临床规范,但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六、预防措施
1.隔离患者:一旦发现猩红热患者,应及时隔离,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2次咽拭子培养阴性。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隔离期间要避免其与其他儿童接触,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消毒等。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等,要加强通风,教导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密切接触者,可根据情况进行医学观察等。另外,目前尚无有效的猩红热疫苗普遍应用,但随着医学发展,未来可能会有相关疫苗来预防。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要增强其自身抵抗力,保证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不同年龄儿童的生活方式调整有所不同,比如幼儿需要家长协助安排规律生活,学龄儿童要引导其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患病期间要密切观察其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如果出现高热等情况,要及时采取合适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当减少衣物等物理降温方式,但需注意方法正确),同时要避免儿童搔抓皮疹部位,防止皮肤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患猩红热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感染猩红热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病病情。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患猩红热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药物等因素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利弊,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