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主要因缺乏维生素D和钙元素所致。维生素D可促肠道对钙、磷吸收,缺乏时肠道吸收减少,血钙血磷降低,刺激甲状旁腺激素致骨钙流失、骨质不能正常钙化;其来源有内源性(皮肤合成)和外源性(食物摄取),受日照、生活方式等影响。钙是骨骼重要组成成分,长期摄入不足会致骨矿化不良、骨样组织堆积;来源是食物,受含磷食物、维生素D等因素影响,不同年龄阶段钙需求和来源不同。
一、维生素D
1.维生素D的作用及缺乏导致佝偻病的机制
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在肝脏和肾脏经过羟化作用转变为有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有活性的维生素D可以与肠道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从而促进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增加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当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钙、血磷水平降低,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可促进骨钙释放,以维持血钙正常水平,但同时也会导致骨组织中钙、磷的流失,使骨质不能正常钙化,进而引发佝偻病。
不同年龄人群维生素D缺乏对佝偻病的影响不同。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大,若此时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日照不足(婴幼儿户外活动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受限),更容易发生佝偻病。例如,有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如果缺乏日照且维生素D补充不足,在出生后3-4个月就可能出现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等。
2.维生素D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维生素D的来源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来源主要是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合成,外源性来源主要是通过食物摄取,如深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生活方式因素对维生素D的合成影响较大,比如居住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群,由于日照时间短,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量减少;室内工作者、长期卧床的患者等户外活动少,也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
二、钙元素
1.钙在骨骼发育中的作用及缺乏导致佝偻病的机制
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在骨骼的钙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常情况下,血钙维持在一定水平,当血钙降低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骨钙释放,同时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以维持血钙稳定。但长期钙摄入不足时,骨组织中的钙不断被动员出来用于维持血钙正常,就会导致骨矿化不良,骨样组织堆积,出现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方颅、鸡胸、O型或X型腿等。
不同年龄阶段钙的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对钙的需求量较大。例如,婴儿每天约需要300-400mg的钙,幼儿每天约需要600-800mg的钙,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就容易引发佝偻病。对于有挑食、偏食习惯的儿童,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的家庭,儿童钙摄入不足的风险更高。
2.钙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钙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100ml牛奶中约含有104mg的钙。一些生活方式因素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比如过多摄入含磷高的食物(如碳酸饮料等)会影响钙的吸收,因为钙和磷在肠道中会竞争吸收位点;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因为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重要因素。此外,年龄因素也会影响钙的需求和来源,老年人虽然对钙的需求也较高,但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更需要注意钙的补充;而儿童处于生长阶段,对钙的需求高,且肠道吸收钙的能力相对较好,但如果饮食搭配不合理,也容易出现钙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