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脂溢性脱发
脂溢性脱发也称雄激素性脱发,由遗传和雄激素致毛囊微小化致头发渐细少,男性多从前额两侧向头顶延伸呈特定脱发模式,女性多为头顶弥漫性稀疏,好发于青春期后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可加重,需与斑秃、头癣鉴别,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脂溢性脱发的定义
脂溢性脱发也被称为雄激素性脱发,是一种常见的毛发疾病。它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和雄激素作用导致的毛囊微小化,进而引起头发逐渐变细、变少的过程。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在脂溢性脱发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脂溢性脱发的病史,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相关的基因位点与雄激素代谢等过程相关联,使得毛囊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发生改变。
雄激素作用:雄激素中的双氢睾酮(DHT)是重要因素。男性体内的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DHT。DHT会结合毛囊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使毛囊逐渐萎缩变小,毛发的生长周期缩短,最终导致头发脱落。女性体内也有雄激素分泌,在特定情况下,比如激素水平失衡等,也可能出现DHT对毛囊的作用而引发脂溢性脱发。
三、临床表现特点
男性患者表现:通常从前额两侧头发开始变得纤细、稀疏,逐渐向头顶延伸,头发变得稀疏,头顶头发也会逐渐减少,最终可能形成特定的脱发模式,如“M”型脱发(额部发际线后移呈M型)和头顶脱发逐渐融合。
女性患者表现:一般症状相对较轻,多表现为头顶头发弥漫性稀疏,头发整体变细,但发际线通常不会明显后移,不过也有部分女性患者可能出现发际线轻度后移的情况。
四、好发人群及相关生活方式影响
好发人群:脂溢性脱发在男性中更为常见,通常在青春期后开始出现,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可能会逐渐升高。女性也可发病,多见于青春期后至更年期前后。
生活方式影响: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脂溢性脱发的症状。例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水平波动,可能促使脂溢性脱发的进展;过度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毛囊的正常代谢等过程;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和皮脂分泌等,从而对脂溢性脱发产生不利影响。
五、与其他类似脱发疾病的鉴别
斑秃:斑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脱发区边界清晰,皮肤光滑,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与脂溢性脱发的渐进性、弥漫性脱发表现不同。斑秃的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而脂溢性脱发主要与遗传和雄激素有关。
头癣: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除了脱发外,还会伴有头皮瘙痒、鳞屑、红斑等炎症表现,可通过真菌学检查发现病原菌,这与脂溢性脱发有明显区别。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脂溢性脱发较为少见,若儿童出现类似脱发情况,需考虑是否有特殊的遗传综合征等因素,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盲目处理。儿童期的头发健康对其生长发育和心理等多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对于儿童的脱发情况要格外重视。
孕妇: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巨大变化,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头发变化,但一般不属于脂溢性脱发范畴。如果孕妇出现异常脱发,需谨慎评估可能的原因,如是否存在营养缺乏等情况,在处理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和处理方式。
老年人:老年人的脂溢性脱发可能与年龄相关的激素变化、代谢减慢等因素有关。在关注脱发情况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在诊断和处理脂溢性脱发时,要兼顾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