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与肩袖的区别
肩周炎与肩袖损伤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有差异。肩周炎是50岁左右人群易患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的疾病,病理是肩关节囊及周围组织慢性特异性炎症致粘连;肩袖由特定肌腱组成,损伤因外伤、劳损等致肌腱部分或完全撕裂。临床表现上,肩周炎疼痛可放射,各方向活动受限,昼轻夜重,中老年多发;肩袖损伤肩部疼痛,夜间明显,部分有无力,主动活动受限被动较好,青壮年外伤致,中老年退变基础上积累损伤。影像学检查,肩周炎X线后期有改变,MRI非特异性;肩袖损伤X线有继发性改变,MRI可清晰显示损伤情况。治疗上,肩周炎早期保守,后期手术,要避免不良姿势;肩袖损伤轻度保守,中重度手术,要避免过度上肢活动。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是一种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发生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常与肩关节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生活方式有关,病理机制主要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逐渐限制肩关节活动。
肩袖: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和小结节周围,对肩关节的稳定和活动起重要作用,肩袖损伤多因外伤、慢性劳损等引起,如过度外展、上举上肢等动作易导致肩袖肌腱受损,病理表现为肌腱的部分或完全撕裂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肩周炎:疼痛可放射至颈部、上肢,早期疼痛较轻,逐渐加重,昼轻夜重明显,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最为显著,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严重时日常生活如梳头、穿衣等动作都难以完成,且多见于中老年人,与年龄增长导致的肩关节退变及长期慢性劳损等生活方式相关。
肩袖损伤: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夜间痛较为明显,疼痛部位多在肩前方或外侧,部分患者可出现肩部无力,尤其是上臂外展时明显,主动活动肩关节时,外展、上举活动受限,但被动活动范围相对较好,外伤是青壮年肩袖损伤的常见原因,而中老年人肩袖损伤多与肩袖退变基础上的轻微损伤积累有关,生活方式中频繁的上肢过度活动等是诱发因素。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肩周炎: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肩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肩关节造影可显示关节囊收缩、容量减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发现肩关节囊增厚、滑膜充血等非特异性改变,但不如肩袖损伤的MRI表现直观。
肩袖损伤:X线检查可发现肩袖损伤引起的继发性改变,如大结节处骨质硬化、囊性变等;MRI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可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损伤部位、程度,如部分撕裂表现为肌腱内高信号影,完全撕裂可见肌腱连续性中断等。
四、治疗原则区别
肩周炎: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等,同时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钟摆运动等,以防止肩关节粘连进一步加重;后期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松解,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患者情况,生活方式上建议避免长期肩部不良姿势,中老年人应注意肩关节的保养。
肩袖损伤:轻度肩袖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制动、理疗、药物治疗等,同时进行肩关节肌肉力量训练;对于中重度肩袖损伤,尤其是完全撕裂,多需手术治疗修复肩袖肌腱,青壮年肩袖损伤若为外伤导致,需根据损伤程度及时处理,生活方式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的上肢剧烈活动,减少肩袖损伤的诱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