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性瘫痪是常见类型,由妊娠到婴儿期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受损,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反射异常,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发育评估诊断,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严重者可手术,不同年龄干预重点不同,要保证营养、关注特殊病史患儿、给予心理支持。
一、发病机制
通常是在妊娠到婴儿期这一阶段,脑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影响,比如胎儿期的感染、出血、发育畸形,出生时的早产、窒息、产伤,婴儿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伤等,导致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受损,使得肌肉的肌张力增高,出现痉挛状态。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主要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肌肉牵张反射亢进,表现为肌肉痉挛。
二、临床表现
1.肌张力异常:肌肉肌张力增高,常见的有屈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屈曲挛缩;下肢肌张力增高时,会出现尖足、剪刀步态等。例如,患儿站立时双脚后跟不能着地,行走时双腿交叉如剪刀状。
2.运动发育落后:在大运动发育方面,比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关键运动里程碑的达到时间晚于正常儿童。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会抬头,而痉挛性脑性瘫痪婴儿可能4-5个月甚至更晚才能抬头。
3.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比如拥抱反射正常应在4-6个月消失,而痉挛性脑性瘫痪婴儿可能6个月后仍不消失;跟腱反射亢进,表现为叩击跟腱时反射活跃。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母亲妊娠史(如是否有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围生期情况(早产、窒息等)、婴儿期病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2.神经系统检查:评估肌张力、肌力、反射、运动发育等情况。通过观察患儿的姿势、运动模式来判断是否存在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特征性表现。
3.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帮助发现脑部的病变部位和性质,如是否存在脑发育畸形、脑损伤灶等。例如,可发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皮质发育不良等改变。
4.发育评估:使用儿童发育评估量表,如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等,评估患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语言等发育水平,与正常儿童发育标准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存在发育落后及落后的程度。
四、治疗与干预
1.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来改善肌肉痉挛、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运动功能。例如,进行Bobath疗法,利用反射性抑制模式来抑制异常的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发育;还可以进行步态训练,帮助患儿改善异常的行走姿势。
物理因子治疗:如痉挛肌电刺激、温热疗法等,可缓解肌肉痉挛。痉挛肌电刺激是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痉挛肌肉及其拮抗肌,通过交互抑制来降低肌肉痉挛程度。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痉挛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通过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纤维,降低肌张力,但手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对于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干预重点有所不同。婴儿期以早期康复干预为主,抓住脑发育的关键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则在继续康复训练的同时,注重生活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生活方式上,要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食物,以支持身体和神经的发育。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儿,如曾有窒息史的,在康复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呼吸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协同恢复。同时,要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帮助其建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