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囊肿是怎么形成的
子宫囊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包括卵泡囊肿(生育年龄女性因排卵周期波动等易形成,生活方式可影响)和黄体囊肿(怀孕早期及生育期女性易形成,怀孕或内分泌失调等可致);病理性包括宫颈纳氏囊肿(生育年龄女性因宫颈慢性炎症等易形成,不注意卫生等可致)和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生育期女性因经血逆流等易形成,精神压力大等可致,有宫腔操作史等病史者风险高)。
一、生理性子宫囊肿的形成
(一)卵泡囊肿
1.形成机制:正常情况下,卵巢排卵后,卵泡会形成黄体。但如果卵泡没有破裂排卵,或者卵泡液积聚过多,就会形成卵泡囊肿。一般多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通常与正常的排卵周期波动有关,多数可自行消退,一般不超过2-3个月。从年龄角度看,生育期女性卵巢功能活跃,发生卵泡囊肿的概率相对较高,其生活方式如果较为规律,可能对排卵影响较小,发生卵泡囊肿的风险相对低一些;若生活方式紊乱,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内分泌,增加卵泡囊肿形成的几率。
2.病史影响:既往没有特殊妇科病史的女性,也可能出现卵泡囊肿,这与当前的内分泌状态密切相关。
(二)黄体囊肿
1.形成机制:卵巢排卵后形成黄体,在黄体形成过程中,如果黄体血肿持续存在,血量增加,就会形成黄体囊肿。多见于怀孕早期的女性,因为怀孕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也可见于非孕期女性。对于生育期女性,怀孕时由于激素的大幅变化,黄体囊肿相对常见。生活方式方面,怀孕后的女性如果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影响黄体的正常退化,增加黄体囊肿形成风险。非孕期女性如果内分泌失调,比如长期服用某些影响激素的药物等,也可能导致黄体囊肿形成。
2.年龄与病史影响:生育期女性是黄体囊肿的高发人群,有怀孕史的女性相对更易出现黄体囊肿相关情况,因为怀孕时激素变化更为显著。既往有卵巢相关疾病病史的女性,出现黄体囊肿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
二、病理性子宫囊肿的形成
(一)宫颈纳氏囊肿
1.形成机制:宫颈纳氏囊肿主要是由于宫颈腺管口被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肿。最常见的原因是宫颈的慢性炎症,如宫颈炎等。炎症会使宫颈腺管口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等改变,进而阻塞腺管口。任何年龄的女性都可能发生,但生育年龄女性由于宫颈受到炎症等刺激的机会相对较多,更容易出现。生活方式上,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性生活卫生的女性,患宫颈炎的风险增加,从而增加宫颈纳氏囊肿形成的可能性。有妇科炎症病史的女性,如既往有盆腔炎等,若未得到有效治疗,炎症蔓延可能累及宫颈,引发宫颈纳氏囊肿。
2.年龄与病史影响: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生育期女性更常见。有宫颈炎症等既往病史的女性,宫颈纳氏囊肿的发生几率高于无此类病史者。
(二)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
1.形成机制: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当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随着月经周期出血,血液积聚在卵巢内形成囊肿,因囊液呈巧克力样,故称为巧克力囊肿。其发生与经血逆流等因素有关。女性在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碎片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卵巢等部位。生育年龄女性是高发人群,因为有正常的月经周期。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影响内分泌,导致月经失调等,增加经血逆流的风险,从而促进巧克力囊肿形成。有过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等的女性,增加了经血逆流的机会,进而提高巧克力囊肿的发生风险。
2.年龄与病史影响:多见于25-45岁的生育期女性。有宫腔操作史、盆腔手术史等病史的女性,患巧克力囊肿的风险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