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什么疾病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群,有特定特点;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等;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及其他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菌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患伤寒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原体特点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革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耐低温,但对热、干燥、消毒剂敏感。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传播,苍蝇和蟑螂等媒介昆虫也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杆菌,从而传播疾病。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可逐渐上升至39-40℃,持续1-2周或更长时间。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部分患者可有便秘或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
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
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重脉。
皮疹:病程7-14天,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分批出现,2-4天内消退。
肝脾肿大:病程1周末可有脾肿大,质软或有轻压痛,部分患者肝脏也可肿大,质软伴压痛。
其他表现:根据病情轻重、是否及时治疗等因素,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如轻型伤寒,症状较轻,病程短;重型伤寒则病情凶险,可出现超高热、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细菌学检查: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关键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可用于诊断及判断带菌情况;尿培养阳性率较低,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若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或后期效价明显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少渣、高热量饮食,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对症治疗: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避免使用强烈退热剂,以防大汗引起虚脱;对于腹胀患者,可采用肛管排气、腹部热敷等,避免使用新斯的明类药物;对于便秘患者,可使用开塞露等缓泻剂,但忌用强泻剂。
抗菌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也可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伤寒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面色等变化。在抗菌治疗时,需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同时保证营养供给,由于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饮食上需更加注重易消化、营养均衡。
孕妇:孕妇患伤寒时,病情可能较为严重,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类,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确保母婴安全。
老年人:老年人患伤寒时,机体抵抗力较弱,病情易反复,并发症较多,如肺炎、心力衰竭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肝、肾功能,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