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帕金森病呢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致多巴胺分泌减少,有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和非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睡眠障碍),发病与年龄、遗传、环境因素相关,诊断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需与特发性震颤、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等鉴别。
一、帕金森病的定义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主要是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进而引起一系列运动和非运动症状。
二、主要症状表现
1.运动症状
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这是因为多巴胺缺乏影响了基底节的调控功能,导致肌肉不自主震颤。
肌强直:患者肢体变得僵硬,运动时阻力增加。检查时可发现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时的均匀阻力增加)或齿轮样强直(伴震颤时的断续停顿感,如同转动齿轮)。肌强直是由于锥体外系功能紊乱,使得肌肉紧张度增高所致。
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患者翻身、起床、行走、转弯等动作变得迟缓,面部表情减少,呈现“面具脸”。运动迟缓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导致基底节区运动程序的执行障碍有关。
姿势平衡障碍:在疾病晚期出现,患者容易跌倒,是由于平衡感和姿势调节功能减退,这与多巴胺能系统对姿势反射的调节失衡密切相关。
2.非运动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便秘、多汗、脂溢性皮炎(油脂分泌增多)等。这是因为自主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导致其调节内脏功能的平衡被打破。
精神障碍:常见抑郁、焦虑,部分患者出现幻觉、认知障碍等。多巴胺系统与大脑的情绪和认知区域密切相关,多巴胺分泌异常会影响这些区域的功能。
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调节系统受到帕金森病的干扰,导致睡眠周期紊乱。
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帕金森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变性丢失,当丢失量达到50%以上时就会出现临床症状。这可能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自然老化等因素有关。
2.遗传因素:约1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可使患病风险增加。例如,α-突触核蛋白基因等的突变,会导致相关蛋白异常聚集,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
3.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有毒物质,如除草剂、杀虫剂等,可能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这些环境毒素可能通过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导致其变性死亡。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典型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进行初步判断。
2.辅助检查: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诊帕金森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脑部磁共振成像(MRI)可排除其他脑部病变;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检测脑内多巴胺转运体的功能,有助于早期诊断,但这些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操作相对复杂。
五、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特发性震颤:多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常影响头部、声音等,一般进展缓慢,饮酒后症状可减轻,患者多无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
2.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有明确的脑血管病病史,如脑梗死、脑出血等,症状呈阶梯式进展,除了运动症状外,常有认知障碍、病理征等脑血管病相关表现,与帕金森病的缓慢进展和不同的影像学表现等有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