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应该怎么治疗
疟疾治疗包括抗疟药物治疗、不同类型疟疾治疗特点及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和对症支持治疗。抗疟药物有青蒿素类、氯喹、磷酸哌喹、伯氨喹等;间日疟需联合杀灭红细胞内和肝细胞内疟原虫的药物,恶性疟用快速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药物;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和补液,退热可用物理降温,高热谨慎用退热药物,补液根据脱水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补液。
一、抗疟药物治疗
(一)青蒿素类药物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目前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对疟原虫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能快速控制症状。例如青蒿琥酯,它通过影响疟原虫的膜结构及功能等多种途径发挥抗疟作用,对耐氯喹的疟原虫感染也有效。
(二)其他抗疟药物
1.氯喹:曾广泛用于疟疾治疗,但由于疟原虫对氯喹的耐药情况较为普遍,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主要用于对氯喹敏感的疟原虫感染。
2.磷酸哌喹:是一种长效抗疟药,能杀灭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可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3.伯氨喹:主要用于根治间日疟和控制疟疾传播,它能杀灭肝细胞内的疟原虫裂殖体和“休眠子”,防止疟疾的复发。但伯氨喹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可能引起溶血等,在使用时需要关注患者的个体情况,尤其是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患者要慎用。
二、不同类型疟疾的治疗特点
(一)间日疟
间日疟的治疗通常需要采用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的药物(如青蒿琥酯等)联合杀灭肝细胞内疟原虫的药物(如伯氨喹)。因为间日疟原虫有在肝细胞内休眠的特点,若不使用伯氨喹杀灭休眠子,容易导致疟疾复发。
(二)恶性疟
恶性疟的治疗主要是使用能快速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的药物来控制症状,如青蒿琥酯等。由于恶性疟原虫易发生耐药,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当地疟原虫的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疟疾时,在药物选择上要格外谨慎。由于儿童的肝、肾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一些抗疟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与成人不同。例如,对于婴幼儿,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其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性相对较高且经过儿童临床验证的抗疟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孕妇
孕妇患疟疾时,治疗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某些抗疟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伯氨喹可能增加胎儿发生溶血等风险。因此,孕妇患疟疾时应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抗疟药物,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三)老年人
老年人患疟疾时,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在选择抗疟药物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状况,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功能负担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是否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对症支持治疗
(一)退热
对于疟疾引起的发热,首先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患者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如果体温过高(如超过38.5℃),在使用退热药物时要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对患者肝肾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选择儿童适用的退热方式和药物。
(二)补液
疟疾患者可能会因为发热、呕吐、腹泻等原因出现脱水情况,需要适当进行补液治疗。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的方式。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脱水的患者,可给予口服补液盐;对于中度及以上脱水的患者,则需要进行静脉补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