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是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且与外界相通的类型,分为三度,由直接暴力等引起,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等人群因不同特点有不同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表现,治疗原则包括早期急救、清创、骨折固定、预防感染和后期康复。
一、开放性骨折的分类
根据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开放性骨折可分为三度:
一度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伤口不超过1cm,骨折端因刺伤皮肤或黏膜从内向外刺破皮肤或黏膜所致,软组织损伤较轻。
二度开放性骨折:皮肤或黏膜破裂伤口超过1cm,但无广泛软组织损伤或伴轻度软组织挫伤。
三度开放性骨折: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损伤,同时合并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处污染严重。
二、开放性骨折的病因
主要是由直接暴力引起,如重物撞击、车轮碾压、火器伤等,导致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外露。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开放性骨折的风险和原因可能有所不同:
儿童: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导致开放性骨折,比如从高处跌落、被重物砸伤等,儿童的骨骼柔韧性相对较好,但受到较大外力时仍可能出现骨折且伴有皮肤损伤。
成年人: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高危职业的成年人,如建筑工人、机械工人等,因工作环境存在较多危险因素,发生开放性骨折的几率较高,例如在建筑工地被掉落的建材砸伤、在机械操作中被卷入导致骨折伴皮肤破损。
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轻微的外力作用也可能导致骨折,且老年人皮肤松弛、愈合能力较差,一旦发生骨折容易出现皮肤破损,形成开放性骨折,比如老年人在行走时不慎滑倒发生髋部骨折,同时可能伴有皮肤擦伤。
女性:一般情况下,女性发生开放性骨折的几率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比如穿着高跟鞋行动不便时发生意外导致骨折伴皮肤损伤的情况可能相对有别,不过这并非绝对的性别差异导致,主要还是与具体的外力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导致骨骼强度下降的人群,发生开放性骨折的风险相对较高;而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等,可能会影响骨骼健康,增加骨折发生的可能性,若此时遭遇外力则更易出现开放性骨折。
病史因素:有骨肿瘤、骨髓炎等病史的患者,骨骼本身存在病变,结构稳定性差,发生骨折且伴皮肤破损的几率增加,比如有骨髓炎的骨骼,局部骨质破坏,受到轻微外力就可能骨折并出现皮肤窦道与外界相通,形成开放性骨折。
三、开放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受伤部位有疼痛、肿胀、畸形,可看到骨折端外露,有出血情况,伤口处可能有污染的异物。
全身表现:如果骨折处污染严重或合并感染,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的开放性骨折由于失血较多还可能导致休克等全身表现。
四、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早期急救:首先要对伤口进行止血、包扎,避免进一步失血和污染,同时固定骨折部位,防止搬运时加重损伤。
清创:尽早进行彻底的清创手术,清除伤口内的污染物、坏死组织等,降低感染风险。一般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清创效果较好,但如果伤口污染较轻,时间可适当延长。
骨折固定: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如外固定架固定、内固定等,恢复骨折的解剖位置,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
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伤口污染情况和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使用疗程。
后期康复:在骨折初步稳定后,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的康复训练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比如儿童康复训练要注重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前提下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老年人则要考虑其身体机能和平衡能力等进行针对性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