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播途径是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是感染者产生含病毒飞沫短距离传播,环境通风、年龄等影响风险;接触传播分直接接触(健康人接触分泌物后触黏膜)和间接接触(通过污染中间物体传播),不同年龄人群及生活方式影响风险;气溶胶传播是特定高风险环境产生含病毒气溶胶长距传播,婴幼儿、免疫低下人群易受影响,需加强通风等防范。
一、飞沫传播
1.传播机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等过程中,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直径较大,一般在1至5微米左右,可在空气中短距离(通常在1米以内)传播,当其他人吸入这些含有病毒的飞沫后,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在一个相对密闭且人员密集的空间里,感染者呼出的飞沫会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周围人吸入后就面临感染风险。
2.影响因素:环境通风情况会影响飞沫传播的风险,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飞沫会较快被稀释和排出,传播风险相对降低;而在通风差、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拥挤的电梯、密闭的会议室等,飞沫传播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年龄方面,儿童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在相同环境下可能更容易因飞沫传播而感染;对于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呼吸道本身的防御和净化能力较差,也更易受飞沫传播的影响。
二、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是指健康人直接接触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分泌物,比如触摸了感染者触摸过的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又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从而导致病毒侵入人体。例如,在医院中,医护人员如果没有做好防护,直接接触到患者的血液、痰液等含有病毒的分泌物,就可能被感染;普通人群在商场、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触摸了被病毒污染的扶手、门把手等物体后,未及时洗手就接触自身黏膜,也会面临感染风险。不同年龄人群接触传播的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好奇,可能会更多地触摸各种物体表面,相对更容易发生直接接触传播;对于老年人,如果其行动不便,接触物体表面后洗手不及时,感染风险也会增加。
2.间接接触:是指通过被病毒污染的中间物体进行传播。比如,病毒污染了公共区域的电梯按钮,后续其他人触摸了被污染的按钮,之后又用手接触了自己的眼睛等部位而感染。在生活方式方面,经常外出且接触公共环境较多的人群,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有手部卫生习惯不佳的人群,如不经常洗手或洗手方法不正确的人,也更容易因间接接触而感染。
三、气溶胶传播
1.传播特点:在某些特定的高风险环境中,比如医疗机构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过程中,或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样时,可能会产生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其颗粒直径较小,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远距离传播。例如,在一个相对封闭且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如果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可能会在空气中扩散,导致在该空间内的其他人即使与感染者保持一定距离也可能通过吸入气溶胶而感染。年龄因素上,对于婴幼儿等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的人群,吸入气溶胶后受到的影响可能更严重;有免疫功能低下病史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对气溶胶传播的抵抗力更弱,感染风险更高。
2.防范措施:在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的场所,需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流通,降低气溶胶中病毒的浓度;对于特定的高风险操作环境,要采取更严格的防护措施,如医护人员在进行相关操作时佩戴防护等级更高的防护装备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在这类环境中更需要严格遵循防护要求,以减少气溶胶传播带来的感染风险。



